抗战尖兵_第十九章红色的石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章红色的石油 (第1/2页)

      一五计划与二五计划确定了二、三十年代西北的经济发展思路:在一五计划期间勘探开发煤、铁、石油等资源,与海内外优秀企业合作,从引进成套设备开始,发展金属冶炼、金属材料、机械加工、机器制造、石油化工、化肥工业,开始打造工业基础。

      金属冶炼和金属材料的重要性前面已经说了很多,西北边区在一五计划期间打造的第一个开发区的核心企业就是煤铁连动的韩兴钢铁厂,西北开发集团总公司在外第一宗收购就是控股收购了春申市的和兴钢铁厂。这两个钢铁企业为一五计划贡献了他们几乎所有的产量。我现在想说的,是西北工业的另一个支柱产业:石油及石化行业,它的生产过程包括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气集输、原油储运、石油炼制、化工生产、油品销售等,生产社会需要的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化肥等3000多种石油、化工产品,与人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我穿越后本来是到达了蔚蓝星球诸夏民国最发达的春申市,她类似地球上的民国上海市。可是我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相对落后封闭的西北来打造未来诸夏民国抗战的基地,这是因为西北有着得天独厚的抗战所需天然资源,其中最重要最不可替代的就是石油,一五计划之初,西北开发集团公司下面就成立了西北石化公司,它就是现在诸夏联合石化集团的前身。

      下面是我这个时空1949年中央日报为纪念西北石化成立20周年做的专文。

      一寸国土一滴血,百里油田百万军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诸夏国军民不仅缺乏武器弹药,甚至连擦枪油也供给不足,为了找到石油、开采石油、炼制石油、进口石油付出了血的代价。

      民国18年——产量为零

      民国26年7月7日拂晓,宛平城前的卢沟桥头响起了激战的枪炮声,举国抵抗日苯帝国主义侵略的悲壮由此拉开序幕。然而,抗战军民仅凭不怕流血牺牲的英勇顽强,赶不走穷凶极恶的鬼子兵,迫切需要多方面的物资保障。如果我们把抗战大军比作钢铁洪流的话,这洪流,就是由飞机大炮组成的,由热血和石油推动的。当时国力衰弱,可供军需的物资捉襟见肘,部分枪炮弹药尚可制少量造,最为稀缺的是石油。因为诸夏国开发出油田,还是七八年内的事情,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民国19年的统计数据中天然石油产量为零,在西北石化公司成立并开发出玉门、延长油田以前,诸夏国军民所需的燃料油、润滑油等石油产品完全依赖从国外进口。

      “七七”事变前,诸夏国的有识之士,已经把救国图存的大业进行了规划,早在民国十七年,西北军政委员会邀请诸夏国知识界精英组成了西北发展设计委员会,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组织国内外地质勘探人员,对西北的油田和矿产资源进行有重点的勘探。孙建初,字子乾(1897年生)河南濮阳县人,便是被委以重任的石油勘探队长。

      孙建初1926年毕业于晋省大学,精研地质,学有独到。外国学者称孙建初为“诸夏国石油之父”,诸夏国人称他为“诸夏国石油奠基人”。可是在民国十六年,他仅仅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居然被西北军政委员会列入了邀请名单,参加了那次后来被历史学家称为“八方风雨会雍州”的西北开发设计筹备会。

      他激动地回忆说:“我们的食宿都被安排在当时长安最好的饭店。同开会的都是国内权威,不乏地质界的前辈达人,比如翁文灏先生,我却是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学生。更令我吃惊的,是一日会后晚餐我居然被安排在了主桌,和西北军政委员会主任刘琨将军坐一桌。刘将军那天的祝酒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说,各位来这几天,我们招待不周,从咱们桌上的饭菜就可以看出来,只是四菜一汤,仅仅能饱腹而已。坦白地讲,这次会议的费用,是公家负责一部分,我刘某自掏腰包承担一部分,惭愧了。实在是西北干旱苗头初现,西北军政各界均全力带领军民以工代赈,抗旱救灾,各位这次来也看到了,我们做到了路无饿殍。但是俗话说,救急不救穷,我们为政之人,仅仅能救西北的急。西北人民想要共同富裕起来,还要靠各位掌握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才是生产力,科学才能救西北的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