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尖兵_第二十三章火红的第五乐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火红的第五乐章 (第1/2页)

      永利化工的范老板是我最钦佩的民族企业家,而永利化工的总工程师侯德榜先生,是西北千万生民顶礼膜拜的科学家,在大旱灾中是他用科学技术挽救了西北无数生命。侯德榜,字致本,1890年8月9日生于福建省闽侯的一个农村家庭,1911年,侯德榜便果断弃职考入了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13年,侯德榜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与15位毕业生一起赴美留学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工专业。留学八年,他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21年10月,侯德榜回到中国便迅速赶到范旭东在天津塘沽的制永利制碱厂

      他被任命为总工程师,负责技术指导工作。1862年,比利时人索尔维以食盐、氨、二氧化碳为原料发明了制碱法,盐的利用率为75%,索尔维集团垄断了这项技术将近70个年头。

      1924年8月13日,永利碱厂正式开工生产但是可惜生产出来的纯碱是红黑红黑的杂质非常多,这样的纯碱是没有办法卖得出去的,然而此时永利已经耗资200多万银元了。在永利面临危机的时候,美商卜内门提出投资永利,要求另聘外国技师来替换侯德榜,但是永利肩负的不是个人的成败,而是整个民族化学工学发展的使命,他曾给朋友的信中写道:“这些事,无一不令人烦闷,设非隐忍顺应,将一切办好,万一功亏一篑,使国人从此不敢再谈化学工业,则吾等成为中国之罪人。吾人今日只有前进,赴汤蹈火,亦所弗顾,其实目前一切困难,在事前早已见及,故向来未抱丝毫乐观,只知责任所在,拼命为之而已!”范旭东和侯德榜毅然拒绝了卜内门的投资。终于在1926年6月29日,永利碱厂终于生产出了雪白的纯碱,同年八月,永利生产的纯国产《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这个“中国工业发展的象征”成为了我国制碱工业的一座伟大的丰碑。

      就是在1926年8月,国民革命军西北纵队刚刚解围长安,我委托科学诸夏国基金会找到了侯德榜先生,基金会愿意提供资金,委托侯德榜先生设计小化肥厂。由于西北旱灾频繁,经常导致没有灌溉设施的农田绝收或少收,尤其是1928年到1930年的大旱灾,西北的小麦产量仅仅达到了平时的45%。针对这种情况,一个合理的对策是用化肥来提高那些有水浇的田地的亩产,比如对于河谷地和河边地作重点灌溉和培植,如果真的能把还有足量灌溉的田地提高到平时两倍的产量,这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水利设施的修建,农田在旱灾时候的合理取舍,灾年收成的公平分配,这都不是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能做到的,比如张三的地有灌溉,灾年还保收成,可李四的地全是山地,那么李四全家是否就该饿死呢?唯一的解决方法是走合作化的道路,因此西北军政委员会从1926年成立之日起就大力推行农业合作社,用集体的力量赶建水利设施,能扩多少水浇地是多少,多一亩地就多救半条命!在大旱到来的时候,集中人力物力,保证那些还有灌溉的土地的收成,然后通过合作社内部的分配机制来调节各家的收成。1927年起,我果断地命令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严禁向区外输出任何粮食。当时合作化、统购统销等政策受到很多乡绅们的批评,我一意孤行,不惜动用武力推行这些政策,终于,当1928年大旱灾来到的时候,舆论完全转向,乡绅们都哑口无言,受灾的农民们都从此认定了西北军政委员会是他们的大救星,其实,世界上哪里有什么救世主?一切靠劳动者自己。

      农业合作化这些政策可以用西北军政委员会的行政法令加上国民革命军西北纵队的刺刀机枪推行下去,可是要提高亩产这就得靠科学了。银河系地球二十一世纪的农业科学告诉我们,亩产提高的第一保证是灌溉,第二是化肥。1926年整个诸夏国也找不出多少化肥来,我除了可以外购化肥和化肥厂设备,还可以指望的就是侯德榜的才华啦。

      他向科学诸夏国基金会了解了项目原委后,立刻投入了紧张的科研中。1927年,为发展西北的小化肥工业,侯德榜倡议用碳化法制取碳酸氢铵,他亲自带队研发,与技术人员一道,使碳化法氮肥生产新流程获得成功,侯德榜是首席发明人。其特点是把碳酸氢铵的生产与合成氨原料气净化(脱除二氧化碳)过程结合起来,称为联碳法生产碳酸氢铵工艺,从而简化了流程,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投资。典型的生产碳酸氢铵小型氮肥厂以无烟煤为原料,先制取半水煤气,后者经脱除硫化氢后,进入加压变换反应系统,得到的氮、氢和二氧化碳混合气进入碳化塔,在此二氧化碳与浓度为17%左右的氨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