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尖兵_第二十九章方舟计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方舟计划 (第1/2页)

      就在离徐次宸他们不远的一个大圆桌,围坐着三男三女,三位男子坐在桌子上手边谈着生意经,他们都是年近五旬的中老年人了,其中一位戴着圆框眼镜,身穿蓝色长衫,另外两位则是白色西服,其中一位左臂的下半截袖子空荡荡的,明显是位残疾人;而三位女士围坐在下手边,都身穿不同式样的旗袍,均是青春靓丽,巧笑嫣然。这其实是三对父女。

      长衫者是苏汰馀(1886~1948年),四川省巴县人,爱国民族实业家,中国纺织业巨子,“裕大华”传奇的奠基人,是与卢作孚、胡子昂、潘昌猷、古耕虞等人齐名的爱国工商业巨子。少年时在其父塾馆读书,1907年在重庆《广益丛报》担任编辑,因发表讥讽抨击清廷懦弱无能,遭致日本侵略的文章,触怒当局,为逃避辑捕,出走汉口,在“德厚荣”字号就职。辛亥革命后,德厚荣字号老板刘象曦、副经理徐荣廷创建楚兴公司,他任徐荣廷的助手,1921年与徐荣廷投资白银210万两创建大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次年又投资创建裕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并在武汉创立“裕大华”纺织工业系统,在中国棉纺织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通过裕大华再投资,苏还拥有枣庄中兴煤矿、民生实业公司、聚兴诚银行、川康毛纺织厂、大秦毛纺织厂、庆华颜料化学公司、秦平烟草公司等企业的股份,均任常务董事。

      苏先生是裕大华的董事长,裕大华集团从1931年起决定在西北边防区投资建厂,他们的西北子公司大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现在已经是西北最大的棉纺织公司,除了棉纺织外,大华还涉足了毛纺织业,开设了裕大华的孙子公司大秦毛纺织公司,在韩城开发区、长安工业园区、兰州等地都有大华开设的工厂。

      左臂有残疾的是石志学,他现在是大华公司的总经理,另一位是大华纺织公司的董事,他是秦省本地股东,呼延若容先生。大华纺织公司的开创与发展关键就靠这三位的合作。

      说起大华纺织,就一定要谈谈石志学,他早年留学日苯,从京都高等工艺学校毕业后,先在日本大阪的一个纺织厂实习两年,由于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技艺大进。实习期满后,该厂欲高薪聘他为青岛分厂工程师,遭其谢绝。1917年回到国内的石凤翔,因为大哥的关系,直接带着湖北省实业厅的公文,到武昌楚兴公司租办的一家纱厂去见习。1923年,楚兴公司用纱厂利润,在武昌创办了第一家真正属于公司自己的纺织厂——裕华纺织厂,总公司派石志学出任裕华技师,相当于现在的总工程师,而他的学生大多成为裕华纺织厂首批技术、管理业务骨干。在裕华创业初期,为了尽快收回成本,为公司创造利润,主管生产的石志学几乎每天都是连续几个班在各生产车间里巡视指导。一次在清晨巡视清花车间时,石志学伸手挟取粘附在机器内的棉花团时,左手两个手指被打掉。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低下,医院从肘部为其截肢,使其成为终生残废。石志学伤愈出院后,正遇石家庄大兴纱厂厂长张荫甫辞职,公司便派石凤翔接任厂长一职。从此,他在大兴纱厂任职八年,使得该厂生产的纱、布畅销关内外。由于民国军阀混战,国内形势紧张,关内农村经济凋敝,国民购买力下降,加之日货倾销,许多小型民营企业纷纷倒闭,大兴纱厂也是产品积压,连年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1930年韩城开发区主任陆熙顺带领秦省士绅们参与的一个招商团到北方作巡回招商,为何有士绅们参与?原来一五计划期间,西北边区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扶助西北士绅们把他们的土地资本转化为实业资本,简而言之就是把地主改变为企业投资人。士绅们可以用土地折换政府手中的工业企业的股票,也可以自行创业,由于秦省士绅们对工厂矿山之类的经营一向不熟悉,边区政府就鼓励他们参与政府的招商活动,他们可以去春申等处工业发达地区开阔眼界,寻找合作伙伴。

      石志学与招商人员及仔细交流后,又与秦省北部著名士绅呼延家的代表相谈甚欢,有了合作意向,他果断地到总公司向时任董事长的苏汰馀作了汇报,通过并确立了石志学提出的向西部发展的思路。而当时社会各界爱国人士也纷纷提出开发西部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抵抗日苯侵略的口号。1930年春,石凤翔派大兴会计科长徐治平到秦省与呼延家联合推销产品,同时考察在西北建厂的条件。徐治平返回石家庄后,写了一份在西安建厂的建议书,认为秦省之关中平原为产棉区,现在西北边区政府大力发展交通、原煤,而且当时西北尚无机械纺织业,纱、布均靠外地运进,市场前景广阔,适于建厂。

      恰在这时,总公司董事长苏汰余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