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尖兵_第二十九章方舟计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九章方舟计划 (第2/2页)

大兴视察,便将建议书带回汉口召开董事会,最后决定:由大兴投资100万元,秦省以呼延家为主的士绅投资100万元,向韩城开发区内的华夏铁工厂定购纱、布机,并从大兴迁去部分设备,由石志学任经理兼厂长,负责在韩城筹建大兴第二厂。经过一年的施工和安装,大兴二厂终于于次年7月正式投产,规模为24000锭纱机、640台布机。这便是西北地区近代以来的第一个机器纺织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投产不到半年即有盈余。

      当时,总公司董事长苏汰馀到韩城考察新厂,对西北市场前景看好,决定新厂独立经营。同时,石凤翔建议,将生产规模扩大到纱机48000锭、布机1100台的水平。但这项投资大兴是拿不出来的,于是董事会当即决定由裕华增资100万元,再由大兴、裕华两公司董事投资50万元,西北开发银行同意为该项目提供缺口的贷款,于是向韩城开发区内的华夏铁工厂再次定购纱机、布机,组成新的董事会,并取二公司名称各一字合为“大华”,将大兴二厂更名为大华纺织公司韩城大华纱厂。

      西北边区政府对大华的实业大力扶持,早在1930年初,根据韩城开发区招商组和秦省士绅的汇报,知道了裕大华集团的投资意向,西北边区政府就派员赴汉口,游说苏汰馀,许下了两个关键诺言,一举征服了裕大华董事会。

      第一个是有关对棉纺织业攸关生死的原料问题。对于纱厂而言,棉花来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当时中国各大纱厂为了争夺棉花,经常上演价格战,甚至有时出现过棉花收购价比纱的出厂价还贵的奇特现象,而且诸夏国原来产棉地的棉种大多不行,造成织出的棉布质次成本高。1928-1930年期间西北大旱,很多棉田绝收,这反而给西北改种新棉种提供了契机,西北边区政府向苏汰馀承诺,利用此次旱灾灾后之机会,全力推进棉种改良。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西北的棉产改进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1932年的细绒棉年产量达到122万市担,皮棉苗产量达到35.5市斤,超过鲁省、豫省、鄂省等产棉大省的单产水平。到抗战全面爆发前,西北巳成为国内主要的细绒棉集中产区。

      第二个是用西北边防军的采购为大华公司提供了稳定的订单。西北边防军有十二个师,每年的被装、装具等,都是数量巨大令人垂涎的大单。西北边区政府承诺将优先考虑作为本地企业的大华公司,这简直就是大华赚钱的铁饭碗。

      被西北边区政府诚意感动的裕大华董事会从此一力支持石志学的西北路线,也获得了丰厚回报。石志学不愧是技术出身,他创立了“雁塔牌”细布,他用自己全部精力,确保雁塔细布无论在外观、色泽、手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使其深受用户好评,从而畅销西北地区。当时的西北地区,因为只有大华一家纺织企业,手工织户也很少,棉价通常比申、汉每担低三至四元。为保证质量,大华购进棉花都经过精选和分级,因此,售出布价每匹又比申、汉高一元左右。这样大华因地区差价,比国内同类企业获利都要稍高一些。大华韩城厂创造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的神话,第一年就盈利266万元。

      大华韩城厂的成功鼓舞了裕大华董事会,从1933年起,他们果断加大投资,现在已经在韩城、长安、兰州都设有工厂,由石志学一手管理。这次苏董事长带着女公子苏文秀来长安视察,石志学和呼延若容当然要亲切接待啦,石志学的女儿石静怡和呼延若容的女儿呼延兰绮本来就与苏文秀相识,见小姐妹来了,就决定让她见识下长安的现代化娱乐场所,于是老爸们只好跟着年轻人到这里来谈生意,而让小女子们叽叽喳喳她们的闺房话。

      石志学向苏董事长汇报的事情,和酒吧轻松的气氛很不相符,苏汰馀听得眉头紧皱。这是西北边区实业人民委员提出的一个奇怪的计划:方舟计划。其实这个计划并不新鲜,1932年也就是民国21年的一二八事变后,西北实业人民委员部就给国内企业界发过信函,鉴于日苯侵略气焰嚣张,希望国内企业界尤其是东部的工矿企业作好西迁内地的准备,西北边防区愿意为企业提供迁移的各种协助,并欢迎企业到西北重新开厂营业。随信函还提供了表格,愿意西迁的企业可以把填好的表格寄给西北边区政府,西北边区政府将派专员与企业联络并作评估和行动计划。当时连石城国民政府都匆忙迁都洛阳,一时东部各企业应者如潮,但是随着春申市战事的平息和停战协定的签署,人心思定,也就没有几家企业真的迁移,倒是有不少企业通过这个契机对西北边区有了了解,后来到西北开设分厂的挺多,这也算西北边区的一次成功招商行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