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尖兵_第三十七章吴福、锡澄国防线之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吴福、锡澄国防线之谜 (第1/2页)

      听到陈常捷的话,我和徐次宸相视苦笑了,其实岂止是晋省的国防工事是摆设,就是国民政府京畿重地的吴福线和锡澄线也是仓促上马,远未完工。修筑国防线,是抗战的重大准备措施,也是三十年代列强的重要战备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独意志国和佛国的边界就出现了两条互相对峙的防线——齐格菲防线和马其诺防线。芬兰为了防御红色露西亚的进攻也在两国边境建设了曼纳海姆防线。所谓国防线就是庞大的线状地堡工事群,并辅之以前方的鹿砦、铁丝网、雷场和后方的保障设施。由于一战中地上要塞在大口径火炮面前的彻底失败,此后的防线逐渐改为地下或半地下。例如佛国和独意志国在两国边境各自修建的马其诺防线和齐格菲防线,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地堡不仅可以为步兵提供防御遮蔽并提供射击孔,也可以在其中安装火炮。甚至医院、兵营、发电厂,有轨电车通道都隐蔽其中,形成现代意义上固若金汤的堡垒。安德烈路易勒内马其诺(AndréLouisRenéMaginot,1877-1932),曾两次担任佛国战争部部长,在任期间力主在国境东侧修建永久的钢筋混凝土防线。在防线竣工之前,马其诺病逝。佛国人以他的姓氏来为这条防线命名。

      齐格菲,今多译为“齐格弗里德”,古日耳曼传说中刀枪不入的英雄。图为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同名歌剧中的齐格弗里德,由波兰男高音歌唱家扬米奇斯瓦夫雷什克(JanMieczysawReszke,1850-1925)扮演。英国人用齐格菲的名字来称呼二战时独意志国西部的防线,而独意志国人则称呼齐格菲防线为“西墙”。

      露西亚红军自20世纪20年代起,为了防御帝国主义国家从西线的进攻,开始在西部国境线开始了一系列防御工程建设。这一系列防御工程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并得到了一个非正式的名称——“史达林防线”。整个史达林防线其实是十三个堡垒群组成的防御地带,每个堡垒群以钢筋混凝土建成,如同马其诺防线和齐格菲防线一样,地下工事群的地下或半地下暗堡通过坑道相互连接,防御地带前方布置有障碍物,后方有医院、发电厂、兵营和仓库。

      与马其诺防线和齐格菲防线不同,红色露西亚人的史达林防线要比佛国人和独意志国人强一些。首先,斯大林防线并不是紧紧挨着国境线建造的,而是距离国境线有一定的距离,大约二十至一百公里不等,这样一旦遭受突然袭击,可以留出一定的缓冲空间,供防线内的守军集结。今天的人们都认为,当面对敌军大兵团袭击的时候,把敌人放进来再打比御敌于国门之外更有效。

      其次,史达林林防线不是一条连续不断的防线,而是若干不相连的堡垒群。这样的部署不似马其诺防线一般死死钉在原地,而是为大兵团进行机动防御作战提供了一定的进退空间。如果不需要这些进退空间的时候,则可以通过布雷、设置鹿砦、龙牙等障碍物的方式来将其封闭。

      第三,史达林防线的正面之敌一般来说是没法绕过去的。独意志国人在对佛国作战的时候绕过了马其诺防线,而如果独国人想要绕过史达林防线,在欧洲西部的露独边境线上是不可能的。除非独军绕路芬兰走卡累利阿地峡,或者绕路土基国走高加索,这明显是不太现实的。卡累利阿地区自露芬战争后并入红色露西亚,芬兰人的曼纳海姆防线残址也被苏军加以利用,依然成为了一道阻碍德军进攻的屏障。

      平心而论,《民国二十五年度国防计划大纲》规定的国防阵地如:冀察区,包括平津张据点,沧保阵地,德石阵地;江苏区,包括京沪阵地,南通据点,首都阵地;浙省区,包括沪杭阵地,宁波阵地,温台据点。都是后来抗战中的热点地区,如果真的能够事先构筑好国防工事,完全应该能够大大杀伤日军,迟滞他们的行动,创造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