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五章:恩人指路 (第1/2页)
殷清风想到乡村去转转,初衷还是陕州没啥可逛的,可真到了眼前这座小村落,他庆幸自己来对了。 天子名臣坐高堂,黎民百姓求温饱。他在倡导别人弯腰做事,却从未亲自品尝一下这个时代的酸甜苦辣。 在马车里看去,这个村子就只能用四个字形容:一穷二白。 漏风的茅草屋十七八座,坡田、薄田两三百亩。看不见家畜的影子,听不见家禽的嘶鸣,也闻不到炊烟的香气,甚至,村民的衣衫也只能算是勉强遮体。 马车的出现,惊动了这里的人,他们三三两两的走出柴门观望着。 按照中国人喜欢看热闹的习性来说,车外面的画面有些不完美。既然每家都有人出来围观,为何不见老弱也不见童子? 殷清风看了看外面,对李晋安说道:“叔叔,这里有些怪异啊。你看,外面这些人要么是壮汉,要么是健妇,即使有些孩童也多是襁褓中的。不见老妪老翁也不见随地乱跑的孩子。” 李晋安双目中的精光闪了闪,“可有胆随叔叔下去见识一番?” 殷清风咧嘴笑道:“怎么感觉叔叔是要小侄手提三尺长刀下去杀敌一样?” 李晋安哈哈一笑,“你倒是有趣得很。” 见人从马车上下来,人群里走出一个壮年汉子。他抱拳说道:“张二郎和乡人恭迎客人。” 语气不徐不疾,表情不卑不亢。 殷清风再看向他身后的人群。 他们的脸上有的是警惕,有的是淡然,却同样没有惶恐,也没有谦卑。就仿佛,他们不知道客人一身的绸衣,代表着身份比他们高出许多一样。 殷清风抱拳,“我叔侄二人闲游至此,惊扰主人翁了。” 张二郎憨笑道:“来了都是客。这天寒地冻的,不如到寒家坐坐。” 殷清风和李晋安相互递了个眼神,跟着张二郎走进他的家里。 地上有一个燃烧的炭盆,让这处茅草屋显得没那么寒冷。 张二郎有些歉意的说道:“寒家只有热水招待客人了,还望客人不要嫌弃。” 殷清风和李晋安各自结过女主人递过来的陶碗。殷清风说道:“客随主便嘛。倒是我叔侄二人空手而来,有些失礼了。” “嘿嘿,俺姓张,前汉留侯的那个张。客人称呼俺为张二郎就行。”张二郎再次自报家门。 殷清风也只好介绍道:“我叔侄李姓,从长安来。听主人翁的谈吐,倒不似普通人。” 张二郎依然憨笑,“什么普不普通的,就是这山野里讨口饭吃的村夫罢了。” 一直沉默的李晋安说道:“张二郎可曾入伍为卒?嗯...你在军中的阶级应该还不算低。是哪个卫府?” 张二郎的眼睛眯起,又很快的恢复了自然,“嘿嘿,都是陈年旧事...”他伸手指向侧面,“这东山坳的人,都是百战之余...只想在这里落脚求个安稳日子罢了,倒是让客人耻笑了。” 殷清风心说,自己还是嫩了些。 他刚才奇怪这里的人口构成,却没往别的地方想。原来张二郎他们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 李晋安淡然的说道:“好一个百战之余...罢了,只要尔等真的只想安稳度日,往事不提就不提吧。” 张二郎站起身抱拳,“多谢两位客人成全。” 既然被道破身份,他也不用再掩饰了。 能一眼将他看穿,又放言不追究他和同伴们的过往,身份必定不凡。若他再不识趣,倒是给这些人招祸了。 殷清风见李晋安没有再说话的兴趣,他等张二郎坐下后说道:“这东山坳土地可不算多,县里就没按照人丁数来分田?” 张二郎道:“前岁有县衙的人来给我等落籍,今岁也有人来叫我等聚居到县城里。可我等只知种田打猎,进了城里又能做什么?” 殷清风点点头。 现代里出现农民工潮,是因为城里有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