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四十五章:恩人指路 (第2/2页)
业机会,而现在没有。若是没有一技之长,进了城也是贫民中的贫民,还不如在城外靠着几亩薄田勉强图个温饱。 看来,他向李世民提出的将城池周围的人收拢到城里的谏议,不是没执行,而是执行不下去。 说到底,唐朝的手工业和服务业还不发达。想要达到城外的农民自觉进城打工,第一要有一定的人口基数,第二才是商业繁荣。 在古代,农业历来是被重视的,但商业不同,商业在古代,是百姓一种自发的行为。 现在李唐将将安稳,商业正处于自我治愈,自我梳理的阶段。他推出几个加盟的产业,还远远不能带动各地商业的发展。 “张二郎可知两汉曾坐了四百年的江山?” 张二郎吃不住李晋安的身份,对殷清风也心存顾虑。“俺略识几个字,倒也听人说过汉高祖和光武帝。” 殷清风道:“两汉存世四百年,那是过去。眼下的大唐若是延绵四百年,张大郎以为就东山坳这地方,可能容得下十代二十代之后的子孙繁衍生息?” 张二郎呆了呆,“公子是何意?” 公子? 殷清风心里撇了撇嘴,以他的身份还不够公子的称呼。这张二郎的嘴巴倒是够甜的。 公子为公卿之子的称谓。千百年来,连公卿家的庶子都不敢使用这个尊贵的称呼,就如百姓不敢自称“孤”“朕”一样。 他的老爹虽然是公卿级别的,但他是庶子。即使他也想被称为“公子”,可没人敢拍这马屁,也就是这村夫山民敢用来恭维人。 他也遗憾不敢自称一声“少爷”。 唐朝的“爷”是老爹的意思,少爷呢?小爹吗?自从他对许敬宗自称过一次“少爷”后,再也不敢用了。 他说道:“现在东山坳有多少户、多少人丁、多少土地?” “十八户,五十七人。两百二十三亩...”张大郎记得很清楚。 殷清风道:“一户三人,每人不足四亩田。倒也勉强能温饱...若是再增加五十人呢,田里产的粮食还够吃吗?” 张二郎好像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算账的,他吃吃的说道:“这...这...应该不够吧...” 殷清风摇摇头,“不是应该,而是东山坳的土地根本养活不了一百人。” 刚才还吃惊的张二郎,此时淡然的说道:“向坳里去两三里,还可开垦四百余亩呢。” 李晋安虽然不明白殷清风为何要与这村夫费口舌,现在见殷清风被顶了回来,他脸上不由得露出微笑。 殷清风很有耐心,“我算你东山坳总共有土地七百亩。若是每人以四亩算,可以养活一百七十人。” 张二郎迎合的点点头,他想知道这少年到底想说什么。 “现在东山坳的人丁五十有七。由五十七人繁衍到一百七十人,张二郎以为需要多少年?” 张二郎张张嘴,却没说出声。 殷清风继续道:“只需再繁衍出两代人,这里的人丁就得超过两百人。除非...” “除非什么?”张二郎的心被调起来了。 李晋安也好奇殷清风这句“除非”是除非什么。 “除非每个男子一生只生育两个子嗣。那样的话,到第四代时,这里的人丁也要超过两百人。” 李晋安和张二郎呆住了,这殷清风是怎么算出来的? 殷清风追问道:“张二郎以为,三代人需要多少年?” 李晋安笑了,这还用算吗?平均十六七年一代,三代人也不过五十年。 张二郎张着嘴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五十年后,这里人满为患。五十年后,这里的每一个人每日吃两顿稀粥,方可勉强让两百多人饿不死。” 殷清风一锤定音。 “五十年...饿不死...”张二郎嘴里喃喃着。 李晋安总算明白殷清风的意图了。他微笑着等待结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