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战神马孟起_第一百七十二章 初平三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二章 初平三年 (第1/1页)

    三国战神马孟起虎牢关下,小将扬名第一百七十二章初平三年金城、武威二郡在马家父子的励精图治下,欣欣向荣,一片积极向上之风。

    初平二年很快就过去了,不管是秋天初步制定的屯垦戍边的战略,还是冬天训练的第一批民兵,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尽管马超在整个冬天都忙着奔走各处调研和巡视,完善作为己方最基本治理策略的屯垦戍边。但训练民兵这种事情,没了他照样玩得转。

    庞德如今在武威担任太守,负责治理此地。尽管才二十岁左右,但在此之前,庞德已经在马腾麾下担任了好几年的将领,经常负责这练兵的事情。

    武威一地,如今的人口又不多,民兵总量也只有一万五,庞德带了不少中层将校,完全可以训练得过来。

    徐荣在汉阳郡西部诸县驻扎,论起统帅和治军,徐荣应当是原先董卓麾下最有可能排第一的人物。汉阳郡西部诸县,也只有一万民兵,训练起来自然也没有问题。

    数量最多的是金城郡,作为治下核心,承担了一半的民兵数量,共计二万五千人。

    虽然身居金城的高顺算是练兵大家,但他所走的道路乃是精兵之路,也就是说,高顺更擅长训练数量相对较少的部队,使其相对快速地成为一支精锐之师。

    马超不在金城,马腾要总揽金城郡乃至所有治下的治理,空闲时间可不多。

    至于典韦……,

    还是算了吧。一想到要让典韦练兵,马超就有些觉得滑稽。

    迫不得已之下,马腾只好启用韩遂麾下的两位降将,当初攻金城被击败并俘虏的成宜,以及率姑臧残军投降了庞德被押解到金城的程银。

    只不过这二人的能力有限,再加上刚刚投降,又没有得到高官厚禄,并不算归心。做事虽然不至于出工不出力,但也会有明显的懈怠。

    这样下来,三地之中,反而是金城的民兵训练进度最慢。

    不过,马家父子也没有太过于在意这一点。

    这是个慢慢来的过程,只要他们逐渐培养出足够多的中层将校,主将只需要在总体上谋划一番,点出需要注意的一些训练要点,其他的完全就可以交给中层将校去执行了。

    而且,抛开进度不谈,单是这训练的结果,还是很让人满意的。因为可以分地,所以一众百姓热情很高涨。在此情况下,各个将领适时地加大了训练强度,提高了训练要求。

    若是在如今的基础上,还能将这些人每隔一旬强化训练一次,其水准就直接可以成为正规军了。虽说这样的想法难以执行,但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这支民兵的训练结果之好。

    漫长的冬天终于过去,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到了初平三年。

    屯垦之策,随着马超奔走各处而逐渐成熟。

    眼看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马上就是春耕的时候了。马超也在最后一次采纳和整理各方意见,根据自己数月来所见所闻而改进润色之后,将屯垦戍边之策的最终确定版公布了出来。

    这是他所认为的,目前最适合凉州的发展的屯垦戍边版本。

    当然了,即使有着后世的经验和记忆,有着各种史料的借鉴,有着数月时间的深入调查和巡视,最终制定出来的政策可能仍然会有一些问题。

    但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目前它是官府所能拿出来的最成熟的策略,效果必然会比以往的政策好很多。

    至于其他瑕疵,自然是要在实践之后才能发现,随着屯垦的持续进行,根据不断暴露出的问题,而加以不断地改善。

    初平三年春,马家父子在西凉重启汉室以前在西域的屯垦之策,只不过却比以前做得精细和切实具体情况了很多。

    五年后,金城、武威二郡的农产数量已经足以和中原大郡相媲美,人口也自然增长了十万户。

    尽管受限于土地相对贫瘠、人口较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手不足等条件,两郡的农产数量没有达到中原盛产钱粮之地的水平,但这样的速度和成果,依旧足以让天下诸侯侧目了。

    尤其是后来,马超根据后世经验,指引着一批工匠发明了粪肥的使用之法,再加上兴修水利引河水灌溉,大大提高了农田的单位产量。

    又是五年之后,两郡凭借着高生产率在农业产量上赶超了中原那些产粮强郡,更是让天下英雄震惊不已。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但如今的马家治下粮食产量迅速提升,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