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五章 居延属国 (第1/1页)
三国战神马孟起虎牢关下,小将扬名第一百九十五章居延属国张掖属国被攻克之后,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张掖居延属国了。 张掖居延属国,最早在西汉昭帝始元二年设置的,治所在居延县,附近有一大湖,名为居延泽。 当然,这居延泽在两千年后的后世,基本上已经被沙漠给吞噬了。 不过,如今的居延泽不但存在着,甚至还比较大,再加上附近弱水一带的河流流域,居延属国附近,也算水草丰美。 虽然居延属国的前面有个张掖,被称为是张掖居延属国,但他距离张掖郡以及张掖属国,可是有着很远的距离。尤其是居延县的位置,几乎是在弱水的另一头,距离张掖属国这边,至少也有二百多里的路程。 马超在攻克了张掖属国之后,从这边得到了不少的战马,毕竟是游牧民族,战马的数量还是有几千匹的。 而有了这样的资本作为支撑,他当即命令张辽等人留在原地,负责维护秩序,而自己则从麾下的部队里面精挑细选了大约有八千名骑兵,骑上战马,一路沿着弱水,朝着居延县的位置奔袭而去。 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约17千米处。居延属国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区域,其面积至少相当于现在的额济纳旗,有三个台湾省那么大。 居延地处中央戈壁弱水三角洲,东邻巴丹吉林沙漠北缘,西界马鬃山地,南通河西走廊,北近中蒙边界。 居延之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894一1200米,地形平坦开阔。弱水南北纵贯居延,终端汇储成居延海,古称居延泽,历经河道西移,位置向西变迁,面积缩小,中部淤塞,今成东、西二海。 张掖居延属国境内,弱水、居延海沿岸灌丛密集,水草丰足,利于农牧。 居延海及其东部洪果尔吉山和西部三座狐狸山构成北部天然屏障,扼漠北至河西、西域交通要冲,地位重要。 而这,也是居延之所以水草丰美,但也只是在东汉王朝衰落后,当地胡人另起炉灶,不尊汉室命令,而不是被匈奴、鲜卑等大族吞并的原因之一。 据考证,居延一词最晚来源于匈奴时期。 当初,匈奴曾经有一个叫作驹衍的部落在此游牧,因而得名。当然,也有可能是这个部落因朐衍的地名而得名。 驹衍即气候温暖、水草丰美之意。说明当初这里是一片相当理想的绿洲。还有人说,居延即是“驹衍”之意。也是说这里水草丰美,适于牲畜繁殖。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驹衍渐渐演变成了居延。 据《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而《史记集解》则对此解释说:《地理志》曰:流沙在张掖居延县。 另外,《史记正义》也解释说:济,渡也。《括地志》云:“居延海南,甘州张掖县东北千六十四里是。” 西汉太初三年,强弩将军路博德筑居延塞,称“遮虏障”,后沿弱水岸筑长城接酒泉塞,遂成为历代屯兵设防重镇,后置居延县,为张掖郡都尉治所。 后世的南宋开禧元年和蒙古成吉思汗元年至二十二年,成吉思汗灭西夏时,曾四度由居延出兵,由此可见,此地的战略重要性。 不过如今的局势,居延却比较神奇地陷入了一副三不管的状态。 南匈奴暗弱,整个东汉后期,北方草原的王者已经变成了鲜卑,甚至还有鲜卑首领檀石槐,一度统一了整个北方草原,占据了匈奴人在几百年前最强盛时候的大部分领土。 檀石槐是鲜卑部落首领,少时有勇有谋,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东汉末,檀石槐在高柳北弹汗山建立王庭,向南劫掠沿边各郡,北边抗拒丁零,东方击退夫余,西方进击乌孙,完全占据匈奴的故土,东西达一万四千余里,南北达七千余里。 永寿二年,檀石槐率军攻打云中郡。 延熹元年后,鲜卑多次在长城一线的缘边九郡及辽东属国sao扰,汉桓帝忧患,欲封檀石槐为王,并跟他和亲。 然而,檀石槐非但不受,反而加紧了对长城缘边要塞的侵犯和劫掠,并把自己占领的地区分为三部,各置一名大人统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