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三章 治政之策 (第1/1页)
三国战神马孟起虎牢关下,小将扬名第二百一十三章治政之策张辽最终还是选择了答应马超,不过却也提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算是作为接受汗血宝马之后的代价。 要他继续留在河西之地,可以,但这个时间却不能超过两年。 两年之后,张掖郡和张掖属国肯定是已经完全落入马家的掌控了,不出预料的话,屯垦戍边等政策也会在这两处地方开始实行和推广。 不管是没收了在战争中掠夺来的大量地主和军事贵族的土地,将之变为官田,然后再租借给百姓耕种,还是以永久赐予部分官田使用权的代价,换来一些无偿的民兵训练,都是已经经过马家数年实践和改善后的成熟政策。 在这个时代,对于大部分的百姓而言,他们都是租借地主的土地耕种,然后向地主交税,但地主之后还得跟官府交税,也就是说,农民需要向两个对象交税。 不管是全交给地主,然后由地主交一部分给官府,还是直接向地主和官府两处交税,需要拿出的粮食量,都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数字。 当然,如今地主的说法似乎还没有被广泛运用。但不管是地主,还是世家,还是门阀,还是豪族等等,其性质都是介于官府和百姓,皇权和黔首之间的中间人。 按道理来说,这些中间人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保护才是。而皇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天下最大的世家,或者说是天下最大的地主。 但问题在于,皇家又是一个极为专权的东西,并且通过君权神授的思想意识宣传,使得自己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皇帝自然是希望那些地主的力量越弱小越好,不然的话可是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的。 至少,在东汉这个世家大族势力庞大的时代,统治者无不希望尽量地削弱世家的力量,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加大对治下的掌控力度。 马家自然不是皇家,但在这个群雄割据的时代,在西凉,马家就是最高统治者,相当于是皇家的身份。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自然也有着和皇家同样的顾虑和问题。 既然世家地主的存在会威胁统治者对地方的统治,那么,尽量削弱他们的力量,直接掌控所辖地人口和产出,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而马超在攻城略地的过程中,由于立场敌对的原因,诛杀了一大批敌对势力和军事贵族,从而直接将这些人的土地没收,变为了官府的土地。 这样一来,官府掌握的土地就会越来越多。 然后,将这些土地租借给百姓,就相当于略过了世家地主这样的中间商,百姓只需交一份税,官府可以略微提高仅有的一份税的额度,不管是对于百姓,还是对于官府来说,都是双赢。 这样实行下去,官府直辖的人口也会越来越多。 如此一来,至少东汉所谓的“皇权不下县”的局面就会被打破,马家对治下的掌控力将会大大增强。 至于最基层的统治,整个封建时代都没有完全掌控的了。秦汉时期是由所谓的“乡三老、豪杰”来负责的,这些人,一般来说也就是在基层中威望比较高一点的人,其实也就类似于盘据当地多年的乡绅了。 在整个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对于大部分人和整个社会来说,能吃饱饭才是最重要的,自然粮食产出便成了最重要的数据,土地便成了最重要的资源。 马家目前利用没收来的土地,以及新开垦的土地实行的屯垦政策,可以说是非常巧妙的处理了这个问题。 至于通过赐予部分官田的永久使用权,来武装大批民兵的做法,也是除了提高粮食产出之外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说除了吃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 站在普通人个人的角度来讲,可能是饱暖思**,可能是生存无忧之后开始关注生活问题,可能是想要去赚钱,可能是想要学习知识、丰富精神,可能是想要去注重外在的穿着打扮…… 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解决了粮食产出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军事力量,获取一份能够保障这些东西的力量。 在《论语·颜渊》里面,就曾经记录过孔老夫子关于社会治理的一个看法:“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