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一章 去其糟粕取其精 (第1/2页)
至于进士的话,首先“进士”一词,始见于《礼记王制》,指可以进授爵禄之人,至隋朝开始成为取士科目,后为历代沿用。 在清代举人中式后即取得参加会试的资格,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者,称进士。 .会试。 清代会试于春季在京师贡院举行,试期多在三月,所以也称春试;因由礼部主持,也称礼闱。 会试每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年举行;遇乡试恩科,翌年之会试即为会试恩科,是年正科或提前或延后一年举行。会试考试、阅卷、场规和考试内容等基本同于乡试,惟第一场《四书》三题由皇帝钦命。会试考官于三月简放,初用内阁六部大员4~7人;咸丰后定制4人,一正总裁,三副总裁,以大学士及翰林进士出身的一二品官员者充任;同考官人,与主考官同时简放,用翰林进士出身的实缺京官。清代会试中额各科多寡不同,一般为百余名或二三百名,最多一科为406名,最少一科为96名。会试四月放榜,中式者称贡士,其第一名称会元。 2.复试。 经会试取中的贡士,接着要参加复试,清初贡士本不进行复试,康熙五十一年因发生科场案,会试后进行了复试。 雍正、乾隆两朝,复试间行之,至嘉庆初始成为定制,地点在皇宫保和殿。 复试考《四书》文一篇,五言首,当日交卷。 第二天派阅卷大臣评定成绩,分一、二、三等,列等者即准参加殿试。 殿试于会试放榜一月后举行,乾隆二十六年定四月廿一日举行,廿五日传胪,著为定制。 殿试最初在天安门外,顺治十四年改在皇宫太和殿东西阁阶下,遇风雨时,在太和殿东西两庑。 乾隆五十四年,又改太和殿在保和殿。 殿试的内容为时务策一道,由读卷大臣拟出若干题,送皇帝钦定圈出,作为试题。 殿试试卷的评阅,由皇帝任命读卷大臣进行。 读卷大臣共名,首先由礼部开列大学士及进士出身的尚书、侍郎、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内阁学士的名单,奏请皇帝从中简派。 殿试翌日,读卷大臣集于文华殿阅卷。 其阅卷的进行,将全部试卷平均分给八名读卷大臣,各自先阅自己所分之卷,然后互相轮看,称转桌。 最终成绩的核定一般推首席读卷大臣进行,其他人参加意见。 成绩评定后,于廿四日向皇帝进呈前十本,钦定名次并公布引见,称小传胪。 廿五日在太和殿公布全部名次,称传胪。 殿试名次的排列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传胪后颁发上谕,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 状元服殿试传胪典礼十分隆重。 清晨,由銮仪卫在太和殿前设卤簿法驾,在檐下设中和韶乐,在太和门内设丹陛大乐;由礼部和鸿胪寺在太和殿内东楹和丹陛之上正中设黄案,丹陛之下设云盘,在午门外设彩亭御仗鼓乐。 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各着朝服在丹陛之下左右序立,新科进士身着朝服,头戴三枝九叶顶冠,按名次奇偶序立东西丹墀之末。 典礼时到,礼部堂官诣乾清门奏请皇帝礼服乘舆,引入太和殿升座。此时,中和韶乐奏隆平乐章;阶下鸣鞭三响。 鞭用皮制,长一丈余,司礼者执鞭柄由下飞舞,回旋而上,鞭声清脆悦耳,响彻云霄。 鸣鞭毕,丹陛大乐奏庆平乐章,读卷大臣等官员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礼。 大学士进殿从东楹的黄案上取出黄榜,授给礼部尚书,陈于丹陛正中的黄案之上。 这时,丹陛大乐又起奏,鸿胪寺官员引新进士就位,宣读制诰:“某年某月某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传胪官唱第一甲第一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左侧;唱第一甲第二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右侧稍后;唱第一甲第三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左侧再稍后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