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五十一章 去其糟粕取其精 (第2/2页)
然后唱第二甲某人等若干名,第三甲某人等若干名,不引出班。 唱名毕,鼓乐大作,大学士至三品以上各官及新进士均行三跪九叩礼,中和韶乐奏显平乐章。 典礼完毕,皇帝乘舆还宫。 礼部尚书用云盘奉黄榜,置于彩亭之中,在礼乐仪仗下出太和中门至东长安门外,在长安街张挂三日。 新进士左出昭德门,右出贞度门,一甲三人随榜亭由午门正中出。 由于丹陛中石只有皇帝才可以踩践,所以午门的中路除非皇帝出行从不开启,殿试传胪后准许文武一甲进士由此门出,这是连亲王宰相也不能享有的隆遇。 殿试传胪后五日,还要在保和殿举行进士朝考,以选拔翰林院庶吉士,称馆选。 朝考内容为诏、论、疏、诗、赋等形式,前后不一;成绩分为一、二、三等。 庶吉士的录取要综合复试、殿试和朝考三次考试的成绩等第,而以朝考成绩为主。 一般说来,考四数者肯定可以录取,朝考成绩同时也是进士授官的依据。 复试、殿试、朝考均重视楷法,书法不好者难取优等。 此外还可以给大家说说武科考试。 因为太早的资料难以查早,所以只能就清代的资料给大家简略的说一下。 的确,在清代科举考试除文科外,还有武科,地点是在紫禁城箭楼前广场举行。 武科中童生考取生员的童试,其县试、府试略同于文科,其院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于岁试文童考试时举行武童考试,科试之年不考试武童。 武科的童试分内外场,第一、二场为外场,考试马射、步射、硬弓刀石,第三场为内场,考默写《武经》,如《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靖问对》《黄石公三略》和《姜太公六韬》等。 其中额,府学20名,小州县7~名,中等州县2名,大州县5名。 武科的乡试和会试俱分为三场。 头场考试马箭,第二场考试步箭,再考试开硬弓、舞刀、掇石等,此为外场。 第三场考试策、论,嘉庆后改为默写《武经》,此为内场。 武科乡试的试期为十月,各省中额较文科为少。 武举人会试落第者,可赴兵部拣选,任用为绿营兵的千总等低级武官。 武科会试的试期在九月,中额一百名至二百名不等。 会试后经复试、殿试,一甲一名授一等侍卫,二名、三名授二等侍卫。 二甲选十名授三等侍卫,三甲选十六名授蓝翎侍卫,其余以守备在兵部注册选用。 上述生员、举人、进士系列的考试,均为科举制度中的常科考试。 除常科外,清代科举也有制科,或称制举,举行的次数很少。制科由皇帝在殿廷亲自进行。 康熙十七年、乾隆元年两次开博学鸿词科,令中央和地方的官员举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均可应考。 其试题为诗、赋、判等,成绩列在一、二等者俱授翰林官。 除此之外,每逢皇帝登基之年令各地举孝廉方正、皇帝巡幸召试,也属于制科。 不过前文都已经说过了,八股文的危害其实很大的,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所以明清两代以来,不断有人抨击八股取士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特别是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东来,中国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另一方面,太平天国等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于是,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迫切需要经世应变之才以维持其统治。 显而易见,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内政外交所需的其他许多知识,均出于科举士人的旧学视野之外。 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的改革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科举制度的改革最初始于注重时务。 62年,清政府认识到国子监“专课文艺,无裨实学”,下令“兼课论、策”,“奖励留心时务者”。 7年,下令考取生员的童试加试算学;95年,又下令加试时务,与算学任选一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