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四章 由来 (第1/2页)
所以因此,宋朝沿边各州军及安抚司都具有招募、派遣间谍的职责。 但由于间谍活动的保密性,其具体的组织与活动情况并未记录在案,我们很少得知。 不过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整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窥探到一些宋朝间谍情报活动情况,关于这方面的零星记载频频见于史料。 像是间谍的招募。 宋朝沿边州军及安抚司招募间谍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但由于史料真的太过的稀少了,所以我们只好从材料相对详细的河北缘边安抚司入手。 河北缘边安抚司设于雄州。 北宋沿界河的极边州军,包括保州、霸州、沧州、广信军、安肃军、信安军,定州、真定府的部分城寨等,都属于河北缘边安抚司的管辖范围。 在宋辽缘边间谍战中,河北缘边安抚司是宋方的间谍主管机构,负责间谍的招募与派遣。 河北缘边安抚司招募间谍的人数。 根据史料记载:“广信、顺安军各四人,雄州、北平军各三人,霸州七人,保州、安肃军各六人。” 各州军的名额人数不一,雄州的名额最少,霸州最多。 大概是因为霸州离边界较近的缘故。 河北缘边安抚司招募间谍的范围。 候选间谍主要从三类人中选出:一是河北缘边安抚司中的使臣职员。 这类人在安抚司中工作,对宋辽双方的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刺探情报时会有极强的针对性。 二是雄霸州、安肃广信军四榷场牙人。 这类人专门从事与北来商人打交道的工作,可以利用职务之便“于北客处鉤致边情”。 三是当地百姓或土著。 他们长期居住在边境,熟知宋辽双方的沿边地理情况、风土人情。 河北缘边安抚司招募间谍的条件。 《孙子·用间》篇中明确提出了间谍的选拔标准“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明君贤将只有启用智慧超群的人作间谍,才能取得成功。 聪明是成为间谍的必备条件。 故河北缘边安抚司招募的间谍必须符合“有心力,谙识敌情”等条件。 根据文章最后间谍图表的显示,有史料记载的河北缘边安抚司所派出间谍,如张文质、李秀、杜清、梁济世等都是潜伏间谍。 对于一个长期潜伏在辽国的间谍来说,随时都会有因身份暴露而丧命的危险。 拥有足够的勇气和过人的智慧是他们得以长期在辽国潜伏的前提。 可见,河北缘边安抚司当初招募间谍的条件,至少是潜伏间谍的条件,应该是极为苛刻的。 二、间谍的任务 宋朝对间谍的要求很高,这主要表现在间谍的任务上。 单纯以刺探情报这项任务而言,间谍的一般要求是“探首领所在?任将相何人?山前山后人哀乐如何?诸国臣与不臣?并训练点集兵马,造作jianian谋,年岁丰凶,转移粮草,凡于大事,即许申报。” 在战争期间或是戒备时期则有更为具体的要求“探问敌中任事主兵人姓名、材能、性识、所管兵数、武艺强弱、屯泊处所、城垒大小、粮食多少及出兵道路”。 宋朝间谍还特别注重搜集一些具有战略性的情报,这也是宋朝外交间谍的主要任务之一,如: 开宝六年,卢多逊以江南生辰国信使的身份出使南唐,以“朝廷重修天下图经,史馆独缺江东诸州”为名,骗取了南唐的军事地理情报,“于是江南十九州之形势,屯戌远近,户口多寡,多逊尽得之。” 不仅如此,卢多逊回朝后“即言江南衰弱可取状”。 宋球使高丽,密访其山川形势、风俗好尚。 大观中,张叔夜使辽,还,图其山川、城郭、服器、仪范为五篇,上之。 除搜集情报外,朝廷或沿边州军还会根据具体情况临时派遣间谍去执行特定的任务,如:下毒。 顺昌之战,刘琦就曾派遣间谍在顺昌城外的颖河上流及草中下毒,断绝了金军的水源。 以及传话,宋太祖赵匡胤就一度依靠谍者与北汉主对话,传达了宋太祖在北汉刘钧在位时不会攻打北汉的信息。 还有就是招抚,像绍兴七年,金人废除了伪齐刘豫政权,为了争取原伪齐势力,赵鼎派遣间谍前去招河南守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寿、毫、陈、蔡之间,往往举城或率部曲来归,得精兵万余,马数千”。 当然少不了放火,比如景德元年,令河北、河东、陕西缘边州军仓、场谨火禁,备戎谍也。 这则史料虽说明了辽国间谍的放火任务,但作为对立方的宋朝间谍肯定也会接到同样的任务。 火都放了,当然有刺杀了,如曹玮曾遣间谍刺杀宗哥大首领甘遵。 以及情报的甄别。 宋朝政府对于间谍反馈回的信息持谨慎态度。 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中得到的情报,很大一部分是相互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相当不确实的。” 因此,对于各方面的信息情报,一定要全面分析,仔细推敲,慎重选择,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总的来说,宋朝在情报审核方面还是非常谨慎的,宋哲宗就告诫沿边诸路帅臣,对于获取的情报一定要“精加採探,务在得实”。 宋朝间谍活动频繁,相应所获取的信息也极为繁多,如何从众多的信息当中提取真实有利的部分成为情报搜集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这就决定了宋朝边臣的职责除了利用间谍获取敌方的信息,还要善于从已知的情报中甄别真假验证其虚实。 雍熙四年九月,雄、霸等州皆相告以敌将犯边,急设备。 宁边军数日间连受八十余牒,知军柳开独不信,贻书郭受义陈五事,言敌必不至,既而果谍者之妄。 天圣年间,折惟忠知府州,一次“契丹与夏人会兵境上,声言嫁娶,惟忠觇得其实,率麾下往备之,尝戒士卒毋轻动”。后果无事。 明道元年,辽国改元重熙。 边吏言谍知契丹将大入寇,辅臣争言择帅备边之策,参知政事薛奎独曰:“先帝与契丹约和,岁遗甚厚,必不轻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