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92?随记 (第2/3页)
一别数年,能够重新在报纸上撰文,实乃池某之幸,多谢各位捧场。 这就是全文了,接下来没有了。 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就要等几天后新一期上市了。” 说书先生说完,把手里的小心翼翼地拆起来收好。 一众百姓听众听完,全都意犹未尽地留在原地三三两两地热烈讨论起来,聊得十分起劲。 这篇刊登在上的实在太有意思,比许多话本还有意思。 整篇杂记全都以“我”这个第一视角地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还有池非先生本人的所思所想。 通篇下来完全没有任何之乎者也的拗口文言文,只有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让人觉得既亲切又好懂。 尤其是写了很多与事情有关的细节和人物对白,条理通顺、合理合理,让人在听的时候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篇并非虚构出来的话本故事,而是真实发生在镇国公宁志远身边的真人真事。 至于池非先生为什么会知道这么多事? 其实这个问题只要稍稍一想就能想明白了。 池非先生的妻子正是镇国公府的二小姐,池非先生作为镇国公府的亲女婿,宁公会把他带在身边一起出征也就不足为奇了。 池非先生本人的身份,再加上整篇杂记充满了各种细节的描写,这两个因素极大地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性 对于许多想了解真相的人来说,这篇杂记实在太有参考价值了。 一时间,这篇只写了开头的,成了人们了解事情真相的重要依据。 许多人都在等下期的出现,好继续了解接下来所发生的事。 虽然刚刚才经历过瘟疫和战乱的江南百姓大多都不愿花十几文钱买一份,但他们却并不担心会看不到上面的内容。 因为到处都有说书先生以的报道为宣讲内容,来吸引百姓前来听讲。 只要随便花个一两文钱打赏费,就能听这些说书先生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远比花钱买一份报纸要划算多了。 拜这些说书先生所赐,这期所传播的范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远、都要广。 不仅在江南各省四处流传,而且还开始往北方及江东那边扩散。 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有如此规模的传播力度,自然不是平白无故的,而是有人在背后大力推广的结果。 而这个人,正是写出这篇杂记的池非本人。 他利用手中的人和资源推波助澜,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直至人人皆知为止。 池非之所以要这样做,那是因为他要跟那些有意到处造谣、抹黑宁家的江南世族打一场真正的舆论战。 …………………… 其实早在出征之前,宁志远和章文轩、池非等人在商议计划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那些即将被清查的江南世家豪族会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进行反抗。 他们会采取的手段无非三种,一是联合起来一起造反,二是煽动百姓抵制清查,三是散播谣言抹黑抵毁。 要应付第一和第二种手段,只能以力破巧。 先以大军击破对方的反抗势力,然后将有份参与叛乱的世家大族直接问罪处斩。 这样一来,那些被他们所煽动起来参与造反的百姓自然就会树倒猢狲散,难成气候。 当年在东北对付地方豪强时,宁家就是这样做的,并且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而要应付第三种手段,却不能以蛮力压制,必须要用巧劲才行。 因为你越是用蛮横的手段去压制这些谣言传播,别人就越会觉得你作贼心虚,确有其事。 所以要应付这些充满恶意的谣言,最好的办法就是跟他们打舆论战,以舆制舆。 既然要打仗,就必然要有武器。 而他们手里最好的武器,莫过于拥有良好口碑的。 这虽然是当年颜北清借胡人jianian细之手秘密创建的报纸,但由于几次三番揭露了许多谢家有意隐瞒的真相,因此在民间拥有大量的读者,许多人都比较相信里面的报道内容。 既然要打舆论战,那就干脆把作为反击谣言的平台和武器来使用。 而且就算池非他们不用,那些江南世家大族也早晚会想到利用这份拥有大量读者的地下报纸来搞事情。 为了避免被人滥用,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由私变公、由暗转明。 也就是将原本不合法的变成合法的报纸,并且由官方来收编和控制,使其成为官方发布信息的唯一渠道。 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宁家所控制的新京城内为开设正式的报馆,还要有明面上的东家,并且将原本免费派发的报纸变成收费购买。 这样一来,原本不合法的就会摇身一变,变成合法的报纸。 假如以后有人想假冒乱发消息,只要新京的报馆在报纸上作出严正的声明和解释,就能很好地辟谣,这就是“转正”的好处。 然而这“转正”虽好,但这里却又产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那就是刚刚才经历完瘟疫和战乱的江南百姓,哪有闲钱去购买开始收费的。 而且就算江南文风再鼎盛,也不可能每个百姓都识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池非找来了大量说书先生,然后花钱让他们到江南各地去讲解每一期上的报道内容,把最新的时事消息传播到各地民间。 在听到这些消息后,百姓们自然会口耳相传,再告诉其他人。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以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百姓知道事情的真相。 这种病毒式的传播方法,远比那些江南世家所采用的传统造谣手段要优胜无数倍,其影响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为了增加报道的真实性和趣味性,池非还亲自执笔,把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以杂记的形式给写了出来,于是就有了这篇。 这种以“我”为第一视角,采取回忆录式的写法不仅前所未见,而且其中加杂了许多池非本人的一些吐槽和心里想法,让人觉到十分新鲜有趣之余,就好像身临其境一般真实可信。 可以说,这种回忆录式的写法在这个时代算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写作类型,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有许多文人纷纷开始模仿这种手法来写文章,于是出现了大量这种类型的游记和杂记,此乃后话。 其实在创作之初,池非曾经有过犹豫,要不要把岳父宁志远平时的言行如实反映在文章里。 毕竟古代帝王普遍追求一种让人敬而远之的神秘性,就连直视皇帝龙颜这种行为也会被视为大不敬。 岳父宁志远虽然现在还不是皇帝,但已经离这一步很近了,就差一个正式的名份而已。 直接把他的言行写在随记里,不知他是否愿意。 为此,池非特意去问了一下岳父本人的意见。 当宁志远知道小女婿的顾虑后,当场大笑道:“我又不是见不得人,有什么不能写的。 老子本来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