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392?随记 (第3/3页)
是一个老粗,此事所有人都知道,何必还要去遮遮掩掩。 没事,就按你想的去写,不用有所顾忌。” 在得到了岳父的首肯后,池非这才把岳父真实的言行给写进文章里。 当然,有些需要隐瞒的细节该改还是要改的。 例如宁志远在知道四大家族的打算后,不仅没有破口大骂,反而还高兴不已。因为这就有借口可以对他们下手了。 池非在这里直接用岳父平时的口吻来编造了他大骂这些江南世家为蛀虫的情景来为衬托他刚正不阿的形象。 没想到这期一出,却大受百姓们的喜爱和追捧。 宁志远这种老粗性格,竟然意外地大受欢迎。 许多人没想到鼎鼎有名的西北大将军、镇国公宁大人,竟然是一个如此粗犷豪爽之人,让人觉得很有意思。并且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就好像自己见过或认识的某个糙汉子一样。 原来不是每个王公大臣,都是那种学识渊博、高高在上的样子。也有像宁公这样虽然位高权重,但却性格豪爽、不拘小节的大人物。 尤其是宁公痛骂那些侵占了大量国有土地,为非作歹、鱼rou乡民的世家豪族为“一群蛀虫”时,更是让百姓们感到十分解气,大快人心。 一时间,通过这篇,许多百姓竟然开始对镇国公宁志远产生了极大的好感。许多人都想知道,接下来宁公会如何对付这些鱼rou乡民的“蛀虫”。 按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宁志远这个老粗,在的推波助澜下,莫明其妙地成了“网红”,这是让人始料不及的。 除了利用已经“转正”的大肆宣传外,池非还想出了一招“鱼目混珠”来对抗谣言。 你们不是要造谣抹黑宁家吗? 我不仅不会制止,反而还要火上浇油、加油添醋,给你多来几个。 具体做法是池非利用共济社人多势多的优势,在众多恶毒的谣言当中,有意散布一些不太靠谱的谣言,而且种类繁多,什么样的谣言都有。 人就是这样,当一件事同时出现了多个版本后,就会对事情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池非利用的就是这种微妙心理,给那些谣言大量掺水。 不仅要掺水,有时还要在人多的地方当众演一场戏。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找两个人,一个负责在人多的地方散布谣言,另一个负责主持正义。 当第一个人在人群当中大量散布谣言时,第二个人要装作忍无可忍的样子,当众站出来一把揪住那个人的脖子大声吼道:“我的命是西北军和宁家救的,如果不是他们我早就被胡人给杀了。你竟然敢污蔑宁公,看我怎么教训你!” 说完,两人大打出手、扭作一团。 当然,最后肯定是负责主持正义的那个人打赢了,而那个负责散布谣言的人被打倒在地后,不仅要向他求饶,还要当众说出来事情的“真相”:这一切都是有人花钱让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败坏宁家的名声。 当围观的百姓听到他所说的“真相”后,自然会恍然大悟。以后再听到类似的谣言,就会习惯性地认为他们是同一伙人,不再相信他们所说的话。 别看这种戏码有些浅白拙劣,但只要演得好的话,一样能够取得极好的效果。 在共济社内部,被挑选出来充当“演员”的社员,最近已经开始不断在进行类似的彩排练习了,目的就是要演好这出戏。 这就是“鱼目混珠”的具体做法。 假如说,发行是明的做法,那这招“鱼目混珠”就是暗的做法。 这一明一暗两种措施双管齐下的话,足以扭转整个舆论市场。 不是池非自夸,真要比打舆论战,那些江南世族与他这个来自现代网络社会的人相比,差的可不是一点点,而是整个时代。 要知道,这个时代第一份民间报纸就是他亲手创建的。 自他的出现后,才有越来越多报纸争取涌现,并且慢慢形成整个报业市场。 可以说,他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民间报业鼻祖,这点谁也无法否认和反驳。 就连当年福王赵焞安以权势相逼要强买文学报之时,也正是池非利用所造的舆论之势一举扭转局面,让福王等人自食其果。 当年尚且无权无势的池非已经能做到这一点,如今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的他又怎么可能会输给那些腐朽贪婪的世家豪族? 这场舆论战,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这个结果。 果然,随着在江南各地的大量传播,以及各地不断出现的假消息被一一当众揭露曝光后,有关宁家的各种恶意谣言开始不攻自破,许多有关宁家的谣言已经无法再让普通老百姓相信了。 就在这时,“转正”后的终于上市了第二期报纸。 同样地,这期通过各地众多说书先生的亲口讲述以及人们的口耳相传,迅速传遍了整个江南。 这期不仅有池非先生所写的第二篇,还在其他篇幅详细列举了十几个有份参与叛乱的世家豪族所侵占的国有土地具体数目,以及这么多年来他们所犯下的种种罪行。 当百姓们看到列举的内容后,不禁被上面的数字所震惊了。 百姓们虽然知道这些世家豪强一定是吞了很多地,但具体是多少其实谁也不知道。 然而这期却清楚明白地列出了具体的数字,让所有平民百姓都大感咋舌。 天啊,这些世家大族真不是一般的贪,随便一个家族都至少贪了上万亩地,有的甚至贪了几万亩之多。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田地全都不用交税。 对于众多平民百姓来说,家里有个三、四十亩地就已经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了。 上万亩不用交税的良地是什么概念,他们想都不敢想。 而这些世家大族却堂而皇之地把这么多地占为己有、大发横财,甚至还不用交一丁点的税,怪不得宁公会称他们为一群蛀虫。 更可恨的是,这些有钱人们不仅贪得无厌,还做尽了各种坏事,实在是太可恨了。 该杀,这些蛀虫确实该杀! 这是所有看过这期百姓的共同想法。 与这些同仇敌忾的百姓相比,那些幸存下来的江南世家在看到这期后,却是完全不同的想法。 这期的做法,让他们感到坐立难安。 万一在接下来的几期里,把他们侵占过的土地数量以及做过的恶事也像这期这样全部刊登出来,那他们这些曾经得罪过宁家的江南豪族岂不是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一时间,所有江南世家豪族全都夹起尾巴小心做人,以免引起宁家的不满,成了下期被揭露的对象。 尤其是那些曾经在背后散布过宁家各种谣言的家族,更是感到背脊发凉、心惊胆战。 他们没想到宁家竟然用这样的手段来进行反击,简直就是杀人不见血。 这期,终于让这些世家豪强们看到了报纸舆论的杀伤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