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三帝传_日月明空,弘治暗争五十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日月明空,弘治暗争五十二 (第2/3页)

没行海内朝见,凤仪天下的终礼……所以主上这是……”

    “德安?”

    李治头也不抬,只是轻轻一扬声唤了唤正发呆的德安。

    德安眨眼,应了声是,便听得李治漫不经心道:

    “你这做哥哥的,怎么连弟弟也不好好教一教?

    这都什么时辰了,他不去帮着媚娘打点好宫中清理的事,好让媚娘能预备好午后的海内朝见礼,却还借着媚娘一句话儿,就在这儿流连不去……

    是不是朕最近太宽着你们俩了?还是……

    你们这把年纪了,也得像清明兄弟一样,需要朕调教一番才能知道事儿怎么办?嗯?”

    李治轻轻几句话,问得德安瑞安全身汗毛尽竖,立时便忙不迭地叩首自离!

    恰在眼时抬起头,看着瑞安直挺挺地僵着身子,两腿却逃也似地快步走出太极殿的样子,李治忍不住摇头失笑,又埋下头来,看了眼手上的奏疏,这才轩眉轻对着身边同样微冒了些冷汗的德安淡淡道:

    “你去,请师傅宣朕口谕密旨于苏烈(苏定方),高句丽事已成,再战一场,便当即刻回师,不必久误!”

    德安瞪大眼,好一会儿才喃喃道:

    “可是主上,眼下高句丽战事正是最关紧的时候……若是此时撤军……主上,虽说先帝于遗旨之上……”

    德安看着李治的脸色,闭了闭口,好一会儿才小心道:

    “可这高句丽之战……眼下正是大局利于我大唐呢……”

    “朕说过,朕非好战之人,然若必要一战,也当以最小代价,博最大之果。且高句丽等三国地势苦寒,又兼土薄水单,若一旦要灭之,且不论我大唐军士之苦,边境民众之难,便是于高句丽三国,又何尝不是一场生灵涂炭,地狱之炎?”

    李治皱眉,半晌摇头轻叹,墨瞳中目光悲凉,轻道:

    “德安,你也是跟着朕去见过战场的人……那样的场景,你可欢喜?”

    德安张口,半晌却沉默。

    是的,他也不喜欢。尽管他已见惯了血腥之事,可那毕竟是后廷之争,宫闱之乱……与真正的沙场残酷比起来……

    李治摇头,淡淡道:

    “你也不喜欢。朕更不喜欢。所谓战争,无论胜方,败方……于朕而言,都是罪者。于天下,于万民,于生灵,于苍天宇宙最大的罪者。”

    李治咬了咬牙,轻轻道:

    “无论任何理由,战争便是罪。双方之罪。先起事者固然罪恶滔天,不可饶恕,便是为受侵不得已而起抗者,又何尝能逃得出误伤误杀,不曾先见而免战之罪?

    只是……”

    李治垂眸,好一会儿才轻道:

    “只是说到底,人性私利,欲壑难填,所以千古以来,便是上古圣主也难逃蚩尤之乱。

    而朕既然身为君王,身为天下之主,自也是难逃这一身罪孽的。

    便是朕从未想要侵他国之土,夺为我大唐之疆……

    便是朕自问至今之战,都是为保我大唐万民之安……

    朕也是难逃这等大罪的。

    一旦战事开启,无论再如何算尽小心,再如何万般仔细,总会有无辜生灵受其殃难,流离失所,无处可家园……”

    李治闭一闭眼,好一会儿才轻道:

    “德安,朕宁可被骂为阴诡之极,也愿将受难无辜少受些苦难,无论他是何方之民,何等肤色眼瞳,何等高矮浑瘦……

    都是双手双脚,五阳当颈的人,都是万物之灵,万物之首,都是一条性命。

    一个人能于这玄苍宇宙所为之善,所成之果,却是所谓的大罗金仙也难以断言,难以证鉴的……这是母后从小便一直教与朕的话儿,也是朕从未轻视过任何一人的理由。”

    他再度睁开眼时,墨瞳已然冷淡如水:

    “所以,眼下既然已有妙计,使得盖苏文父子一族反目,可断高句丽战祸之源……那又何必再如此折磨三国之众?”

    李治一席言,却震得德安自觉羞惭,又觉骄傲难言。一时间竟是说不出话来。李治看他这样,也不知其意,却只是摇摇头,道:

    “总之你去传话儿便是了。记得告诉师傅,一定要让程名振见旨便归师。已然了胜如此大局,金春秋若是够聪明,自然也是知道该苏定方早一步归来,才便于他立下属于自己的功业,真正在新罗朝中立定大局,断了那些别有心思的前朝旧臣的念头。毗昙之乱虽已过去七八载,可依朕之见,却在新罗朝中余波未止……”

    李治皱眉,好一会儿才点头道:

    “不过好在朕看着这位新主金春秋,却是个有本事的,这星点小事,于他却不在话下……

    总之眼下高、百、新战已无大忧,便是倭奴作崇,却终究也一直只敢在暗里使劲儿,一直不冒头。”

    德安闻得倭奴二字,便心道不妙,果然便见李治微皱眉,接着冷笑道:

    “啊……说到这倭奴,朕还真把那事儿给忘了……

    好……真好……

    芥子之所,也敢存着那等妄想……看来也是日子过得太舒坦了……”

    李治扬眉,又冷冷笑了好久,才淡淡道:

    “告诉程名振,叫他收师之后却不必急着回来,就守在百济之侧,同时也要暗中知会金春秋,俟机一至,当与我军相应,两方夹攻,共剿倭奴百济!”

    李治说这话儿的时候,在德安听来,怎么都像是吐着冰渣子说的。

    德安眨眨眼,急忙赔笑道:

    “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