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换血 (第4/5页)
限制,减弱。 而他只想着稳定两个阶级的利益。 百姓,士兵。 方世玉点了点头道:“那我就去办了!” “去吧!”朱元璋语气平淡,没有半点喜怒之情功。 ...... 庆熙宫。 张美人躺在床榻上,一脸优容的看着走过来的焕玲,挺着个大肚子,行动极为不便,在焕玲的搀扶下,缓缓起身。 “焕玲,你从东宫调过来多久了?”张美人感觉整个人都非常烦闷,后世的话讲,这估计是产期抑郁导致。 毕竟张美人终日被困在这深宫大院,说什么,做什么,都要小心翼翼,甚至连平时喜爱吃的都不被允许,衣食住行,都要被人束缚。 而最倒霉的是,虽然从储秀宫搬到了有门有院的大宫殿,但在这个时期,她直接被软禁了,大门都出不去。 往日在储秀宫,还能去御花园逛一逛,虽然哪里多是朱元璋种植的农作物,番茄,蔬菜,瓜果,更有甚者,朱元璋在御花园种植玉米地,马铃薯,红薯。 当今皇帝,早年穷苦出身,依然秉承着农民意识,种多少,吃多少。 而这就把正直妙龄,看不见男人,挺着肚子,任何事都要被人看管的张美人给愁死了。 让她活下来的唯一信念,就是能生个儿子,母凭子贵,也能在朱元璋的后宫,混个名堂,后半辈子无忧。 焕玲点头道:“已经有半个多月了,殿下担心娘娘会有不适应,特意让奴婢过来侍奉。如今距离太医院给的产期越来越近了,到时候娘娘若是生个王爷,也好同天雷王殿下的子嗣一并入学!” 张美人也是笑了笑,朱唇轻启道:“一起入学啊,这可是给殿下的子嗣生了个祖宗呢。” 张美人也是从最底层上来的,她能让朱元璋临幸,完全就是巧合,如今在这后宫中,有了属于自己的院子。 如果他能生下皇子,那院子还会再迁,迁到更大的院子去住。 至于生活质量,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焕玲道:“陛下老当益壮,身体强健,如今天下安稳,四海升平,娘娘后半生的好日子就要到了!” 毕竟是跟在方世玉身边时间久了,焕玲从来没想过要从方世玉的宫里找一个自己的位置。 如今她是东宫的主官,负责整个东宫的衣食起居。 虽然还是个仆人,但总比在这深宫大院中,盲目,无力,勾心斗角要好的许多。 “去院子里晒晒太阳吧。”张美人叹息一声,在焕玲的搀扶下,来到了院子中。 二人在院子中走动着,朱元璋的后宫,女眷极多,但真正有权力的,郭宁妃已经老迈,懒得去争抢什么了。 张美人虽有身孕,却并没有发生什么狗血的堕胎事件。 ...... 时光匆匆。 洪武二十六年,十月初八。 东宫。 方世玉坐在詹事府,看着礼部尚书李原名道:“你要辞官?” “微臣已老,告老还乡,还望殿下恩准。”李原名直言道,他今年真的是上岁数了,六十多岁的他,虽然坐在礼部的空闲位置上。 但方世玉制定的目标,礼部主管教育问题,肯定是要他来承担许多的。 至于他是否真的想要辞官,还是只是想躲避一下,方世玉望了一眼。还是表现的谦逊道:“你要辞官,应当同陛下说才是,您这个跟我说,我也不好办。” “我若是允了,岂不是成了我在六部安插自己的人手,培植自己的势力,若是我不允,便是我不懂得尊师重道,让你如此高龄,还为朝廷劳心劳力。” 方世玉摇了摇头,李原名乞骸文书,他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批的。 李原名微微一笑,或是真的想明白了,也或许是其他什么原因,直接说破了道:“殿下统御六部,各部官职任免,升迁,裁撤,乞骸,皆是殿下一语而定。陛下无心理政,殿下自可决断,还是莫要给陛下找事情做了。” 李原名说的很明白。 然而,方世玉听得也明白,大家心知肚明,但方世玉却又不能应承下来,只能继续摇头道:“你贵为朝廷二品大员,岂是我能允辞官。” “这件事情,还是等日后我去见陛下,让陛下来决定吧!” 方世玉抓住不放,拿出朱元璋来压着。 那知李原名开口道:“殿下,老臣乞骸,并非是为一己之私,自从听了殿下所言,老臣茅塞顿开。” “治国,需要人才,需要更多的人才,更需要年轻人来拼搏,陛下都能让权于懿文太子,能让权于殿下!” “吾等老臣,半截脖子埋在土里,却还窃据高位,阻挡年轻人为朝廷国家建设奉献,实乃是我等为臣者的耻辱!” “迟暮朝朝,朝廷需要活力,不应该由年龄过高的人把持大权,这人老了,也就少了敢拼敢闯的冲劲和朝气。” “长此以往,朝廷定然死气沉沉,日薄西山。老臣临行前,有一公文启上,还望殿下细细斟酌!” 李原名从袖子内拿出了一份公文,缓缓递到了方世玉的面前。 看着蜡封,方世玉心中狐疑道:“所言为何?” “为天下黎庶,为大明七千万子民,老来迟暮,今才省的,天下,终究是年轻人的天下,微臣不才,请殿下立法。” 李原名言语激切。 然而方世玉却是越听越模糊了,心神凝滞的拿出了信件,翻开一看,目光凝滞,犹豫不决道:“你这......” “殿下,此法当可保朝廷朝气蓬勃,不被老臣,窃居高位,欺上瞒下,使得朝廷迟暮!” 李原名直言道。 方世玉微微一愣,点了点头道:“你献上此法,想必真的是去意已决,我也不好强留,只是我还是想问,此去,可有落地?” 方世玉自然是不希望李原名离开朝廷的,窃居高位就窃据高位吧,终究李原名还是有能耐的,而且作为皇子皇孙的名誉老师,他还是非常支持方世玉的一应政策方针的。 李原名躬身道:“微臣返回乡里,散去家财,育人子弟,为朝廷,过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至死!” 方世玉微微点头,看着李原名道:“老师大义,我不才,替乡里学子,拜谢老师大恩,常言道,升米恩,斗米仇,我也无甚可赏,便从东宫取些米粮三百石。” “老师带回,自行决断。” 方世玉给身边的人使了个眼色,小太监连忙躬身出了詹事府。 李原名功成身退,为了他晚年的理想,返回乡里,教书育人,李原名是全身而退了,虽然没有得到太多的封赏,但他还是活着,以莫大的殊荣,离开了朝廷。 方世玉坐回位置上,上下扫视一眼,詹徽出声道:“殿下,微臣乞骸!” “詹师,莫要玩笑,我还有政事要和你讨论呢,如今六部,李师乞骸,已经走了,你身位吏部尚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