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_第二百零三章 民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三章 民情 (第1/2页)

    听到将军的问话,在座的官员们。有意见,又没有太多的意见。辽东的大户,托蛮族的福,绝大多数都烟消云散了。现在的辽左,就是一片白纸。不是唐清安冷血,视大户为敌人,见死不救,而是他救回来养不起啊。封建农业的社会,经济本质上,还是以物易物的生态环境,田亩是唯一支柱型的生产资料。其余任何行业,都不过是锦上添花。而田亩又是最呆板的。玩不出花样来。十分就是十分,多一分都变不出来。大周不足百分之一的大户占了一半,甚至大半。百分之九十九多的百姓,就只能占剩下的一半了。什么良策,都挽救不了局势。而张居正的清田,多出来的两亿八千万亩新田,才叫做治到了根子上。还有一个海瑞。他也看到了这点。靠着头铁,不要命的在南方,逼着大户退掉侵占的民田,甚至他的恩人,不顾非议,连已经退休的阁老也没有放过。可惜他资历不足,在大户们的辱骂声中,落寞的下台。大明中晚期,有这些名臣不计身后事拼命的为大明续命,大周可没有这等伟人。只有两个活宝圣人。一个不顾朝局安危,一个和蛮族私通贸易。因此,唐清安有底气向民众分田。又正如郑永廉所言随着各地百姓达到一百七十万人,官府在物资分配一事上,已经弊端丛生。见将军偏向于郑永廉,且众人也拿不出办法来解决,目前官府在分配一事上的困顿。除非增加衙门数倍的人手,可这一点又会导致官府人员臃肿,开支翻了数番等。所以最终,同意了郑永廉的分田之事。为官府屯田服役七年以上者,每户十八岁以上,四十五岁一下者男丁,分田两亩,其余老弱妇孺分田一亩。对照现在的金州,镇江,长白山东岸各地人口,平均一户能分田十一亩。渔场,匠户,军士,同样按照服役年限,七年后分田。且七年后,匠户同样出一丁,为官府服役一个月,额外服役的月份,发放工钱。至于渔场,则不会放开。服役七年后,可以领取月钱,家中不用服役,也可以选择退出渔场,归家务农。不过相信不会选择第二条,大概会留一丁,仍然在渔场做事领钱。为什么不放开渔场。众官员疑惑的看向将军。田亩都放开了,渔场为何不放开,同样可以从渔户上收税。“渔场不同于田亩,每条船只需三五人,一年的渔获,抵得上数百亩田收获。且渤海黄海辽东湾风小,不像田亩受天时影响之深。虽各处岛屿的渔场,破杀,抹盐,晾晒,风干,收捡,冰窖,仓库等,也需要不少人。但是这是咱们最大的凭仗,不管未来遇到什么一时的挫折,都能高枕无忧。小书亭且渔场更为容易管理,并没有不可控的弊端,因此我的想法是,二十年之内,遵守朝廷的海禁不变。”众人了然。还有更深的意思,唐清安无法对人言。如果历史的惯性。大周国内未来民不聊生,他如果又能光复辽东,那么辽东的田亩不光可以养活辽民,还能供给军需。而渔场的收获,就可以用来接济国内之民。渤海,黄海,辽东湾,因为有朝鲜半岛作为屏障,挡住了大洋上的迅风。因此这几处海域,可以说是大周万里海域中,风浪最小的海域。其余地方就是想要学他,只有山东才有此利,其余各地都学不了,因为风浪甚大,加上风暴不定。渔民出海,那就真是用命来出海了。一次,两次,十次,上百次平安归来,但只要遇到一次风浪,则十之八九船毁人亡。大小长白山海域一带,岛屿无数,都修了渔场,都是各渔场的避风岛。风险比其余地方减少了至少百倍。不过这些未来的事,说之没有证据,因此唐清安也就没向众人谈了。最后,关于士兵。现在的士兵粮银都是半饷,且估计未来几年都无法全额供应,因为目前的治下无力承担。只能靠朝廷的供给。而士兵不光要上战场杀敌,冒着生命的危险,如今还要月饷减半,当然要给更多的补偿。士兵的家中,除了原来的分田十一亩,从月饷减半之年开始,服役一年,赏赐一亩田,最高限制十亩。也就是说,普通的士兵,不谈平常的半饷,光服役十年,就能为家里得十亩田。那么这些军士家中,将会是二十一亩田,成为各地的富户。现在的大周,北方陕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