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四十四章 三十三营 (第1/2页)
红楼从辽东开始正文卷第五百四十四章三十三营擒贼先擒王。 军司收集河南的形势,做出针对的战略计划,做出一主一偏的计划。 先在登州,莱州两地站稳脚跟,让后续主力抵达海对岸,然后直接大军突进,一战而绝之。 骑兵营为两千,正营营为三千。 新军营不是指新兵,而是全军使用自生火铳,配备铳刀,轻型轮式火炮的新式装备营地。 车兵营主要用作掩护和保护炮兵营。 大兵团作战,军司数个月来,忙碌不停,日夜不歇,终于完成了大军的整合。 各部之间配合,军司归纳总结,对内地的形势,谢有成了如指掌。 见将军没有异议,谢有成继续说道。 唐清安提醒道。 国内的将领们开始拥兵自重,观望天势,野心越来越大,刘英坐拥上万精兵,不可能没有野心。 借着金江镇的名头,消灭了辽西军另外的军头赵雍,可以说只手遮天。 对此。 贾鉴早有防备,也幸亏他的提前布置,没有让辽西军完全落入他的手中。 分裂的辽西军,给了金江镇可趁之机。 谢有成满脸自信。 金江镇和辽西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少的将领,本就是辽西出身,明眼人谁不知道金江镇的强大?既然下注,肯定下最有把握的。 如果不是贾鉴的出招,任由刘英控制了辽西军,还真不好cao作。 不过金江镇人才济济,贾鉴就是代表人物。 随便几招下来,就分化瓦解了辽西军。 提前把威胁的苗头掐死。 大势已去。 刘英指挥不动辽西军,只能任由金江镇发号施令,不敢有丝毫的反对,免得引来杀身之祸。 唐清安说道。 谢有成点点头。 听到谢有成说道名字,唐清安愣了愣。 此人倒是有印象。 在东海堡当百户的时候,与对方见过两三面,算是点头之交,没想到他还熬出头了。 虽然入关的计划重之又重。 但是涉及方方面面,唐清安不可能事必躬亲,当然是知人善用,由下面的人独当一面。 还有第四镇的事,虽然嘴上说顾不上,又如何可能不关心,同样也分散了很多的精力。 日本的内战,说起来也两年多的时光。 形势和历史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唐清安没有了依据,最后会走到哪一步,他也看不清未来。 慎之又慎,不敢行错半步。 第四镇已经控制了半个九州国,和义军达成了妥协,共同应对反攻回来的大名军队。 前年九州***队北上日本本土,现在分裂两部。 一部主力回击九州国,一部少数加入德川忠长,共同防御幕府大军。 第四镇在日本本土的偏师,在幕府大军的后方,参考了将军当年的以海制蛮之策。 幕府大军主力来袭之时,则撤回海上,离开后,则重返千叶半岛。 千叶半岛。 年余来惨遭军祸不断,民不聊生,十不存一,遍地狼藉,地区破坏殆尽。 大量的日本民妇跑到第四镇偏师驻地求收留,赶都赶不走,只能任由其在营地外搭建棚户区。 重回战国的日本。 国内的兵力,破天荒的超过了两三百万,不但对农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也让各地大名的实力越来越强。 加上这些年的天灾。 后果就是日本人口急速下滑。 很多地方已经无人烟。 仿佛一个失控的火山,破坏力惊人,对外同样也是巨大的威胁。 只凭第四镇还剩八万的兵力,还真不够看。 本来兵员就复杂,且是新军,战斗力虽超过了日本普通大名的实力,却比不上幕府大军。 而且普通大名搜刮领地人口,手里足轻扩充到上万甚至数万,随便几个大名,合起来兵力就超过了第四镇。 日本可是有几百个大名,虽然经历江户幕府三代的撤裁,仍然还有两百余位大名。 日本的形势,唐清安已经彻底无可奈何,没有了控制的招数。 第四镇。 已经是唯一的手段。 孤悬海外,唐清安顾不上。 眼前国内的事,已经牵扯了他全部的精力。 唐清安看向谢有成,还有身边的朱秀。 唐清安提醒他们。 金江军的前身,根基是从游击区,经历多年的战火成长起来的。 然后由军学堂的毕业生逐年的补充。 变成了一支高文化水平,又具备实战经验的军队。 新王所在的流民军,文化水平可能不如金江军,但是实战经验,还真不比金江军差。 历史上的流民头子李自成,是犯了战略上的错误,给了对手可趁之机。 如果他集结手里的精锐,带领主力抵达山海关,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 那时候的李自成,可只带了少部分的老军,更多的是新加入的杂牌军。 仍然把大明最精锐的关宁军打败,却又被后面突袭的后金军打败。 后不后悔? 李自成当然后悔。 他战败的时候,自己手里的老军主力,被他派去河南湖广各地,与其他流民军抢地盘。 后面几年他太顺利了,等入了京城,控制不了贪心,想全要。 既想要拿地盘,又想要一战而决关宁军。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犯了大忌。 以史为鉴。 唐清安可不敢赌现在的新王会犯李自成的错误。 十万金江军。 可是金江镇十余年来的成果。 长驱直入,一举击溃新王,可得全功。 但要是遇挫,形势可就危险了。 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