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二章 利益之争 (第1/2页)
第113章利益之争 “呵,十七万,人可真多啊!” 魏延收起案上长剑,讥讽的笑了笑,这些世家是属老鼠的啊,真能藏人。 “多出来的五万人中,大多数都是三辅逃难而来的流民,只有少部分人是士族的奴婢、部属。 文长,还请三思而后行,士族动不得也不能动,不管如何他们的心始终是向着大汉的,我们若想复兴大汉,没有他们相助是断然不可能的。” 法正何其聪明,从魏延经略荆州、益州时的政策,再加上今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魏延是想拿世家开刀。 作为世家的一员,他当然知道世家有多恐怖,从朝中三公到乡间三老,世家触手已遍及上下,你魏延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大言不惭。 更何况自光武之后,君与士大夫治下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白了,士族能有今的辉煌是离不开大汉的,就算大汉如今已江河日下,但很多世家至今仍思大汉,毕竟新王朝会如何对待他们,永远是个未知数。 所以,别看曹cao威压中原不可一世,很多士族也俯首称臣,但法正认为,只要汉中之战他们取得胜利,下世家皆会闻风而动,纷纷派出子弟、部属,拿出钱财、粮秣等,好在大汉中兴时分一杯羹,届时,又是光武中心那般景象。 可你魏延在干什么,在这个节骨眼上动士族利益,那士族又会怎么想,他们支持刘备是为了分一杯羹,让家族更好的延续下去,不是自掘坟墓的,这样干,这不是把他们推向对立面么。 收手吧,文长,外面全是士族!。 “孝直兄,还记得武阳傅家之事乎? 李家村村民何其无辜,世代居住于此,年年交齐赋税,从未拖欠过分毫,皆安守本分之民,其祖上不乏忠勇之辈。 有随长平烈侯跨越大漠,北击匈奴; 有随伏波将军穿越丛林,南定交趾; 有随段太尉转战几千里,西定羌乱。 可到头来呢,一个横行乡里的世家,一个鱼rou百姓的太守,再加上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就可以肆意掠夺他们祖辈为大汉出生入死所得的土地,无故残害忠勇之后的生命,慈行径,非人哉。 窥一斑而见全豹,见一叶而知深秋,区区世家就能如此,那些横行州府、屡世公侯的大世家,他们又是如何的呢。 下百姓苦士族久矣,一如当年高祖苦秦一般无二,我等皆为顶立地的大丈夫,岂能为自身的荣华富贵,而弃百姓于不顾,此非君子所为。” 如果,魏延是豫州义阳的那个魏延,他或许不会在乎这些,只在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中兴汉室,蒙荫子孙,因为他也是世家的一员,义阳魏氏。 可惜,现在这具身体里的,是来自一千八百年后,来自四川成都的魏延,经历过曾经的繁华,又怎能忍受现在的浑浊。 如今深居高位,又深得刘备信任,掌一州之权,若不思改变,和苍老腐朽、蝇营狗苟、尸位素餐的谄媚之臣又有何区别,这样的人魏延可做不来。 法正沉默了,不止是傅家,在那段严打期间,被魏延抄家的士族数不胜数,有些人行事较傅家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编纂蜀律期间也拿这些做过案例。 只是士族太庞大了,刘备麾下文臣武将有一个算一个,哪一个不是世家出身,虽有一部分是寒门出身,但终究都不是百姓。 魏延一旦这样做,不仅要和下士人为敌,甚至连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都会反目成仇,请永远不要低估既得利益者,扞卫自身利益的决心。 “文长,你有忧民之心,乃下百姓之福,在下自愧弗如,但如今下动荡不安,益、荆二地能迅速安定,皆赖士族子弟的治理。 诸葛孔明,马季常,伊机伯皆为士族子弟,但他们也常怀忧国忧民之心,莫非文长伱视而不见乎?” 法正立即做出反驳,荆州有今的繁荣,离不开士族子弟的鼎立相助,若无他们实施,再好的治民之策也不过空中楼阁。 得,又是一个拿半截话就跑的人。 魏延心里默默啊的吐槽,这其实也不能怪法正,谁让魏延在益州压制世家时,恨不得将他们连根拔起,产生错觉也很正常。 “孝直多虑了,士族乃我大汉之根本,我怎么会拔除他们呢,我口中的士族,不过是作jianian犯科,鱼rou百姓,心怀不轨之徒罢了。 而对于那些勤勤恳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