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利益之争 (第2/2页)
,遵纪守法,造福乡里的世家,我只会加以重用,作为下士族的表率,又怎会加害他们呢。” 和穿越之初不一样,当时魏延觉得世家是霍乱之源,要想下长治久安,必须除掉世家,用更合理的制度来取代他们,科举制就是魏延的最好选择。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和诸葛亮、马良、马谡、伊籍等这些品格高洁,为百姓东奔西走的士族子弟接触后,魏延渐渐的发现,自己好像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科举制好不好,这个魏延没有发言权,但从发明之初就一直沿用千年,历尽多少王朝而不改,就可见其优越性,不管怎么,都比大汉的察举制要好上百倍,单单在遴选人才方面,前者拍马也赶不上。 拥有如此完美的制度,也并没有出现千年的王朝,它们甚至还比不过大汉,那为何大怂、大萌会相继崩塌,让异族入主华夏呢?。 后来他想明白了,不管大汉的士族,大四文官集团,还是大萌的东林党,它们都有一个统一的称呼——既得利益者。 从那时起,魏延的打击目标就变了,不再是整个世家群体,而是既得利益者,因为一个国家总需要人来治理,屠龙者变成恶龙也是必然,当然,自诩为国为民的魏延也不例外。 但既得利益者这个群体太庞大了,他们把持土地,把持知识,把持所能见到的一切,他们可以是庙堂三公,也可以是乡间三老,若想要颠覆他们,那和再造大汉有什么区别。 因此,伟饶一句名言,就成了魏延的指导意见: 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联合可以联合的朋友。
魏延相信是人就有需求,而不同的人,他们的诉求就不一样,社会是金字塔结构,但下层的人怎么甘心一辈子,乃至子子孙孙都待在下层呢。 所以,这就是魏延的机会,利用不同的政治、利益诉求,来分化既得利益者群体,让有需求、有进取心、尚未被腐化的群体,团结到自己身边来,一起掀翻逐渐腐朽的统治阶级,重新塑造一个大汉。 而益州推行的限粮令,就是分化士族的一个尝试,利用粮价的波动,来挑拨大、世家的矛盾,而后打压大世家,将他们手里掌握的利益分给世家,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经济、军事、土地等方面。 魏延还不信了,拿到手里的东西他们会甘愿交出去,而面对大世家的压迫,他们肯定无法抵挡,自然而然的,就会因为各种原因团结到一起,团结到魏延身边来对抗大世家的压迫。 理所应当的,魏延就成了新生利益团体的代言人,他们会围绕在魏延身边供他趋势,无他,因为大家的利益一致罢了,以利益为纽带的关系,是世界上最牢固的。 而作为对手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自然不会束手就擒,也会选一个代言人出来,同魏延进行博弈,至于这个人是谁,这就不清楚了,毕竟现在这些太早了,至少要魏延真正出手时,他的对手才会浮出水面,但也就那么几个人。 哎,一想起此时的挚友,将会在未来走向对立面,因为各自的利益而殊死搏斗,魏延心中就不是滋味,走上这条路,有太多的不得已啊。 当然,在掀翻既得利益者,重新分配权利时,魏延也不会忘记最初的承诺,他会借助科举制,在分配的途中截取一部分,把它给予百姓们,让百姓们可以无视出身、家境,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百姓其实要求不高,一块属于自己的地,一个能为自己做主的父母官,以及一丝丝出人头地的希望罢了。 可惜,就这么点要求,他们争取了几千年才获得,哀民生之多艰啊。 “哎~,文长,希望你能记住今的话,不要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发生。” 法正有些意兴阑珊,魏延所损害的利益,正是他一直渴求的,以他们的关系,真不知以后该如何面对。 “孝直且宽心,复兴汉室乃我等之责,在下不会舍本逐末的。” 这点法正倒没错,现在他们还太弱了,一旦内斗,曹cao怕是睡着了都要笑醒。 在魏延完过后,两人陷入久久的沉默,法正有点受不了了,左左瞧瞧右看看,试图找些什么岔开话题,缓解尴尬的气氛。 “咦,白纸造出来了,嗯!,这是什么!” 法正瞥见了案几上的白纸,虽然有点泛黄,但无疑明了改良造纸术的成功,只是他的注意力不在纸上,而是上面的内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