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九章:满堂花醉 (第3/4页)
隋唐时期,佛教经朝鲜传入,渐渐在我们这里扩张开来,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于是便创造了‘神道’一词来区分本土固有的‘神道’,与从外邦传入的‘佛法’。我们这里自古以来民间就存在着对祖先和自然万物力量的崇拜和泛神信仰,并且盛行巫术和咒术。据中原史籍《三国志》中的《魏志》记载,汉末三国时期,我们这儿统治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就‘事鬼道,能惑众’。出现了祈求丰收的祈年祭,还出现了地域神、祖先神和共同体的氏神。原始的神道教正是在这些敬神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神道’二字虽然源自中原汉字,但实际上中原与我们这儿对此词的理解不同,若按字面来解释神道教,必会被此名称所误会其意。神道教所祭拜的‘神’不仅是中原人所谓的神祇,亦包括一些令人骇闻的凶神恶煞。即神道教的神明观念‘森罗万象’。《古事传记》一书对此的注释为:‘凡称迦微者,从古典中所见的诸神为始,鸟兽草木山海等等,凡不平凡者均称为迦微。不仅单称优秀者、善良者、有功者。凡凶恶者、奇怪者、极可怕者亦都称为神。’与土著部族不同,许多外边迁移过来的人信奉佛教,随着这些人越来越多,在此形成新兴势力,佛教渐成主流。自从秦氏、纪氏、伴氏、周氏、范氏、林氏、桂氏、谷氏、关氏、魏氏等许多外来部族的子孙繁衍蔓延开来,改名易姓而从俗,厮混的越发得心应手,甚至在朝廷上也渐得势,皇廷也改口宣称‘信佛法,尊神道’。楠公,你对后面这段彼消此长的史事较熟,请你来说说。” 谢顶老头说道:“飞鸟时代,佛教初传入之际,神道教信徒甚为反对。而由中原大陆渡来的有力氏族,诸如苏我氏,支持佛教。至于本土的氏族,物部氏和中臣氏拥护神道教,反对佛教。然而佛教僧侣具有来自中原大陆先进的知识,能更有效地帮助垦拓开荒、摆脱当时极为恶劣的生存处境,早年佛徒兴建的‘知识寺’由于受百姓欢迎而香火兴旺,咱们这儿的皇廷因此支持佛教,一时神道教失势。秀吉,我看你们家也未必信奉神道教吧?” 秀吉挠嘴笑道:“我们拜佛祖的,不过我听说家康他们较为看重借助神道教的势力对抗佛教与耶稣教这些外来信仰。甚至他们三河有人还提出将儒学与神道教结合……” 藤孝点头说道:“家康身边不少人历来抱有‘锁国’的想法,却对来自中原的儒学尊崇有加,在他们统治之地,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正统。我听说他们想把崇拜天照大神的神道教义与朱熹理学相结合。镰仓时代‘神佛合一’的神道理论曾为本土诸神设置了‘大日如来’这个统一的‘本源’,如今家康他们又搞融合一体,无疑是受此启示和影响。楠公,你且接着说。” 谢顶老头说道:“奈良时代,佛教大举进入,对神道产生了更大冲击,甚至出现了‘神佛结合’的主张。神道吸收了佛教学说,形成了自己的教义。但神道对佛教的吸收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针对平安时代有人提出‘佛主神从’,即主张神道之神祇原本是佛之化身的‘本地垂迹之说’,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分别出现了主张‘神主佛从’的‘伊势神道’和‘反本地垂迹之说’,两派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结果以后者的胜利告终。虽然人们一度已经把‘神道’视为与佛教并列的宗教,却又由于佛教僧的权力亢进,皇廷欲抑制佛教的势力,因而神道教再度得势,两种宗教逐渐互相混合。有时也把本土诸神作为佛教的护法神。” 有乐插嘴问道:“我哥哥他拜祭剑神,这又算什么风俗来着?”信照玩着青蛙,在旁笑道:“我小时候,哥哥他骗我说,我们祖先是剑神,名叫魏香神……”长利在后边小声说道:“其实只是剑神社的祠官,本身不是剑神。就像小庙里的庙祝一样,咱们祖先那个村庄里的社祠也就只是个小祠堂而已。” “你们那是祖先崇拜,”藤孝以扇掩嘴说道,“或许也属于‘精灵崇拜’的一种。毕竟‘剑神’属于物之神化,或神之物化……不过我听说以前主公年少之时还是很爱玩刀耍剑的。” 我回想起在石水寺的时候,当时“春日虎纲”昌信曾经打算自尽追随信玄于九泉之下,但是被信龙劝阻。随后内藤昌丰跟曾根内匠也来了。不知道是不是信龙叫他们来看着昌信,担心昌信一时想不开、拿把刀捅死自己。 曾根内匠问昌信:“信长是个什么样的男人?”昌信的回答是:“信长是个即使忘记带‘扇鼻纸’,也绝对不会忘记带着大小腰刀与佩剑的男人。” 在座的内藤昌丰听了似自默记在心。在长筱之战爆发前夕,一听说信长亲自出马,昌丰立刻赶去劝阻胜赖,要胜赖绝对不可以出战,赶快退兵回甲州。但是胜赖并没有采纳,还是决定要打这场仗。当然,结果就如同我们所知道的,甲州军遭到毁灭般的打击,而昌丰也在这场战斗中被射得像一只刺猬,从马上跌落被杀,得年五十二岁。取下昌丰首级的人,相传是已投入家康所率三河兵的东海骁将泰胜。 昌丰是我家翁信虎麾下重臣虎丰的次子,我家四名臣之一。属于甲州二十四将其中一名。原以工藤为姓,有人说内藤昌秀被误认为“昌丰”,其实昌秀才是正确的名字。昌秀有一子昌月。据说本是保科氏的儿子,由昌秀收为养子。父亲死后,一并继承了名迹与箕轮城。我们家灭亡后投靠北条和泷川,本能寺之变后再次从属北条家。让出箕轮城,转移到近邻城池。天正十年时候写下了《小田原一手役之书立》而闻名。天正十六年五月,三十九岁死。 山县昌景曾有一言:“像是‘老典厩’信繁、还有内藤昌丰,才是让人每碰到事情都想去跟他们商量的副将人才。”武田信玄也曾经半开玩笑的说:“像昌丰那样的人,原本就该立比别人大的功劳啊!”能被山县昌景跟信玄如此称赞,昌丰的才能也不是泛泛之辈。 不过昌丰却有着甲州四名臣和二十四将中最悲惨的少年时代。出身谱代家门的昌丰本该老早就拥有光明璀璨的前途,却由于父亲虎丰犯颜直谏,结果跟一堆老同事那样被信虎格杀的缘故,他家人担心信虎万一心情不对,立刻杀光全家,结果昌丰的大哥拉昌丰一起逃出甲州。 在信虎被儿子晴信放逐到骏河八年后,晴信派人召回昌丰,并且给他五十骑,让昌丰正式成为了自己手下的一员将领。由于父亲虎丰是被主公诛戮而死,为了替父亲洗刷污名,昌丰当然拼命的表现、希望能够重振家业。他几乎无役不与,不论是早期的信浓大战、甚或导致典厩信繁不幸战死的第四次川中岛合战,都可以看到昌丰活跃的身影。尤其是在第四次川中岛大战,在典厩信繁和诸角虎定都已经战死的不利情况下,昌丰的拼命防御为甲州军多拖延了一段时间,也因此让游骑部队得以赶回来攻击越后军,使信玄军撑到最后的胜利。但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