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参赞制度与三十六两茶税(二合一章节) (第4/5页)
> 这倒是实话。 干掉冯保,改革京营,弄出水泥,组建施工队,新政实施等等一系列的事。 “大红灯笼挂高一些,对,挂高一些!”万历看着挂灯笼的太监,说道。 在宫殿门口转了转,又去了李太后那里。 说了一些家常话,万历就早早的回去。 冬天黑的早,还没忙活什么,天空就漆黑一片。 万历翻阅了些奏疏,早早的睡了。明天还要上朝,要早些睡。 躺在被窝之中,万历想到:“是不是该弄几个暖被窝的丫头?这漫漫长夜啊,不好过哦。” 第二天一早,万历早早的起了床,穿好衣服去皇极殿上朝。 今天的早朝,没有什么太多的事,官员们说着各种各样的吉祥话,气氛烘托到了极致。 早朝的象征性更大一些,具体的政务,并不会在早朝上讨论过多,除非是一些国家大事。 就在早朝即将结束之际,一个万历不认识的御史忽然站了出来。 “陛下,臣有事启奏!” 这青袍御史走到中央,朝着万历拱手相拜,举着手中的笏板。 “准!”万历说道。 “谢陛下!” 御史告了一声谢,后接着道:“陛下,抚宁侯等人造反之案已经落幕,可这抄家之事却迟迟未能提上日程。今国库空虚,若是能将抄家所得充入国库,将会极大的改善朝廷政策。” 这御史是户科给事中晏善继,说完话后,静静的站在朝中,等待着万历的下文。 朝堂之中本来热闹的气氛,瞬间就冷了,一下子不对劲。 张居正看了他一眼,脸色微变。 晏善继这话的意思说的很明显了,就是问万历要钱。 朝臣都知道,在海瑞还没定抚宁侯等人的罪过时,万历就派人把抚宁侯他们的家给包围了,那这家产,自然就落到了万历手中。
抚宁侯等人的家产众多,如今只是刚刚理清,想要彻底抄没,还需要一段时间。 抄没的这钱,自然会流入皇帝的内帑中,和这些外臣没有什么关系。 以抚宁侯为首的四个勋贵,可都是传承百年的大勋贵,这么多年,早已经积攒下了不少财富,这些钱全部落进了万历的腰包,实在是让户部的官员不满。 户部穷了多年,如今好不容易有一个发财的机会,眼睁睁的看着被万历弄走,心里自然不舒服。 户部尚书王国光是张居正的人,他的能力很强,这一点毋庸置疑。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库中没有钱,纵使拥有无数手段,也很难施展出来。 这些钱对他以及国库,有很大的作用。有了这些钱,那么前些年积欠下来的债务就能还一些,这对以后的工作有着莫大的帮助。 万历自然能听明白晏善继这话的意思,倒是想把这钱交给户部,可又不能交。 把钱交给户部,基本上就是弥补往年的亏空,去还嘉靖、隆庆欠下来的债,也就是说,这些钱进了户部之后,一下就没了,并不能发挥出什么作用。 换言之,目前的户部是一个很坑,除非把往年积欠下来的钱全部还完,不然,多少钱都不够。 况且,一旦让户部养成这个习惯,一没钱就问万历要,那还得了? 与其如此,还不如把这些钱拿出去做生意,先赚到钱之后,再用赚来的钱,看情况救援户部。 当然,内帑是内帑,国库是国库。 这两个部门,以后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且互不统领的部门。 张居正回过头看了一眼不远处的户部尚书王国光,只见他目视前方,如木雕菩萨,脸上没有任何情绪上的波动。 如此来看,晏善继的背后,很可能有王国光的意思。 张居正收回目光,看着皇位上的皇帝。 眼前的这个小皇帝非常爱财,想要让他将吃进去的钱吐出来,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如今的户部确实缺钱,要是能补充一些进去,也算是个帮助。 张居正看着万历,想要看看他会说出什么来。 “如今户部,积欠几何啊,可有盈余?!”万历看着晏善继,问道。 “回禀陛下,户部没有盈余,积欠甚多。”晏善继回道。 “若是把抚宁侯等人的家产充入国库,可能解决户部危机?!”万历再次问道。 “回禀陛下,即便无法彻底缓解户部危机,也会有极大的改观。”晏善继再次问道。 “陛下,臣以为,应该把抚宁侯等人家产充入国库,这样一来,既能充盈国库,又能缓解各方压力。 如今天下并不太平,各处都有兵马,如果把这些钱财用在刀刃上,对朝廷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臣以为,抚宁侯等人之钱财取之天下,应该用于天下。” “陛下坐拥天下,又何必在乎抚宁侯等人之家产?!” 一下子,又有好几个御史、以及户部的官员站了出来,为宴善继壮势。 看这样子,大有一副逼宫的架势。 张居正的脸色黑了下去,如果说这事情的背后没有王国光,那张居正是不相信的。 最关键的是,王国光乃是张居正的心腹。这么大的事,张居正却不知道,这就很让人怀疑。 其实,张居正也同意王国光向万历要钱。因为接下来的新政,花钱的地方多的是。 王国光是他的人,自然会支持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