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曹cao平定冀州(6) (第3/4页)
卑、乌桓游牧民族常常抢略边境,曹公将军政迁至邺城,主要是为了便于抵御他们、征剿他们。” 献帝还是不甘心,向群臣问道,“诸位大臣可有异议?” 少府孔融奏道,“皇上,曹公连年用兵已致国库空虚、民众饱受战乱之苦,今又欲将朝庭军政官员迁至邺城,此乃有僭位之嫌,请皇上明鉴。” 荀攸道,“皇上,曹公此举是为了战时减少往奔京师之苦,志在必得,望皇上恩准。” 大殿内哑雀无声,献帝想了想,叹了一口气,无力地道,“准奏。” 退朝以后,献帝回到皇宫内庭,伏皇后见献帝郁郁寡欢,便问,“皇上今怎么不高兴?” 献帝忽然忿怒起来,“曹cao要把朝庭的军政要员都迁至邺城,朝庭大臣只留下荀彧、华歆、郗虑、赵温等几个人,他曹cao是什么意思?我这不真正成了孤家寡人了么?” “皇上,曹cao心怀不规,这分明是要和皇上分庭自立啊。”伏皇后道。 “可这又咋办?”献帝一摊双手。 伏皇后也无语了,半晌才道,“幸好我父兄没有被调离京师……” “可他们在又有何用!”献帝有些激动,“到处都是他曹cao的人!侍卫、御林军、军队,哪一个是我们的!” 伏皇后道,“当初曹cao废董贵妃之时我给我父写信要我父密谋曹cao,可我父至今都没有动静,现曹cao势力愈大,权倾当朝,我担心下早晚被其窃之,皇上应想法应对才是。” 献帝大惊,忙环顾左右道,“此话万不可乱讲,若传到曹cao耳中必招祸端,以后不要再提此事,切记。” “唉……”伏皇后无力地叹了口气。 荀攸办完事后回到邺城来见曹cao,“主公,事情都办好了。” “都办好了?” “是的。” “皇上可有何反应?” “皇上很理解。” “朝中众臣可有何反应?” “只有孔融出来反对此事,并且孔融贬低主公北上用兵之意。” “嗯,这个孔融自持孔子后裔,狂悖自傲,一向与我作对,早晚必除之。” “主公既有此意为何不将他调离京师反而还要给他加官进爵?” “将他调离京师,让他到地方去?他到霖方掌握了实权他岂不更加狂傲?”曹cao道,“给他加官进爵这也是欲擒故纵之意。” “属下明白了。” 曹cao沉默了会,道,“那你叔父有何反应?” “他,他很赞成。” “谎言,谎言,”曹cao盯着荀攸道,“我知道你叔父的脾气,他向来反对我擅越皇权,现在我这么做他肯定是不满的,这你也不用隐瞒。” “不,主公,我叔父确实没有不满之意。” “荀攸啊,我知道你一片苦心,可是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让你去许都吗?” “在下不知。” “荀攸啊,如果我让别人去许都,我担心别人回来些对你叔父不利的话,我一向很器重你叔父,我不想因为那些真实或者不真实的话而影响我对你叔父的印象,可是荀攸你要明白,他荀彧这个尚书令是我给推荐的,他虽是朝中重臣拿的却是我给的俸禄,我希望他不要与我背道而驰,好了,这里没有别的事了,你回去吧。” “是,主公,在下告辞。”荀攸冲曹cao施了个礼,折身返回。 曹cao望着荀攸的背影,眉头不由凝聚起来。 许都,皇宫内,清晨。 献帝坐在永安殿门前的走廊内,转头向东仰望着东方边刚刚升起的太阳,思绪万千。 若在以前,此刻正是上早朝的时候,群臣拜首,山呼万岁,声音响彻永安殿大殿。可是现在,朝臣大多都被曹cao调至邺城,许都城内只留下了寥寥数名官员,那还多是曹cao的心腹,现在朝庭内无事可做,献帝也懒得上朝,已有一段时间不早朝了,今献帝感到了郁闷,便召令光禄勋郗虑和少府孔融前来闲谈聊。 郗虑奉旨到邺城拜封曹cao为冀州牧兼大将军之职刚刚回来,献帝也是想与他走的近一些便于多了解一下曹cao的情况。 郗虑也是曹cao推荐的,并且官职一路攀升,由侍臣进侍中,又由侍中进光禄勋,可见曹cao十分重意他,如果能和他多走动一下,或许对自己有利。
不多时,郗虑与孔融来到。 郗虑与孔融行过君臣礼,献帝赐坐,两人便坐在献帝的身旁。 献帝轻轻叹了一口气,道,“军政大臣们都北上邺城,朝中少了政务之事,我倒轻松了许多,还是曹公有眼力啊。” 郗虑道,“皇上,曹公这也是为国事着想,皇上不必多虑。” 孔融道,“这世间我最讨厌是那些阿谀奉承之人。” 郗虑瞅了他一眼。 献帝道,“孔融,你看郗虑有什么特长?” 孔融道,“他师出大学士郑玄之门,他知道下大道,但绝对不能给他以大权。” “哦,”献帝看了一下郗虑。 郗虑大为生气,反驳道,“皇上,孔融曾当过北海国的国相,政事松蔬,人民离散,他更不适合掌握大权啊!” “皇上,郗虑一向阿谀奉承,忠jianian不分,这样的人他就不适合任光禄勋之职!”孔融道。 郗虑站起身来怒道,“皇上,孔融狂傲自大,对国家政事毫无主见,他更不胜任少府之职!” 献帝见两个人忽然争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