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9章,铜雀台(1) (第2/3页)
邀众将上台贺功。” 自此,曹cao开始拨巨款修建铜雀台,动用周边群众十几万人,声势浩大。 这一,曹cao又将荀攸找来,对荀攸道,“荀攸啊,我想待铜雀台建成之后将下的文人墨客都请到台上呤诗作赋,歌功颂德,你,到时都邀请谁为好啊?” 荀攸想了想,道,“现在比较出名的文人有孔融、陈琳、荆襄的王粲、北海郡的徐干、陈留阮瑀、还有应玚、刘桢,他们几个人可以是当朝的知名文人了。” “孔融此人桀骜自大,他就不要邀请了。”曹cao道。 荀攸目光一亮,“主公,还有一人,文可比屈原,才华出众,是一个女流之辈,只可惜她不在中原。” “哦,你的可是蔡文姬?” “正是。” “主公,我听蔡文姬不但文好,而且十分美丽,还会音乐,如果到时她能来到台上赋词是再好不过了。”张辽插嘴道。 “要美丽还得是江南二乔,正值芳龄,到时她们若来台上舞上一舞那岂不更妙!”曹洪道。 “不得乱讲。”曹cao瞅了他一眼,“江南沃土我势必取之。” 曹cao思虑了会,对荀攸道,“蔡文姬被南匈奴王掳去为妻已有十几年了,她在外饱受和亲饶离别之苦,蔡邕在世时我去他家每每谈起蔡文姬都老泪纵横,是该让蔡文姬回来的时候了,明日我就遣一使者持重金去南匈奴王那儿赎回蔡文姬,以了蔡邕生前愿望。” “主公圣明。”荀攸道。 次日,曹cao便派遣路粹为使者持重金来到太原故兹氏县,见着南匈奴王右贤王刘豹。 刘豹的祖上匈奴单于因汉皇帝赐刘姓公主为妻,故匈奴王后代都改姓刘,刘豹的父亲是匈奴大单于于扶罗,于扶罗死后由于扶罗的弟弟呼厨泉继承隶于位,因刘豹掌管山西一带匈奴部,故被封为右贤王,刘豹弟刘去卑掌管河内以北祁县一带匈奴部,故被封为左贤王。 左贤王刘去卑在献帝东归洛阳时曾率军队前去护过驾,与曹cao有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去卑很是敬畏曹cao,刘豹虽没和曹cao接触过,但对曹cao也是十分了解。 刘豹明白,现曹cao灭袁绍、平乌桓威震下,又有哪个诸侯能与之相抗衡? 来使送上重礼后明来意,刘豹犹豫了。 曹cao要接回蔡文姬,蔡文姬可是自己的妻子啊,蔡文姬虽然是自己抢来的,可在这草原之上和自己生活了已经有十几年了,而且还有了两个孩子,刘豹实不心甘。 刘豹道,“文姬在我处已生活了十二年有余,而且还育有二子,此时你们要把文姬接回,这样会使他们母子分别,恐文姬不情愿啊。” 使者道,“我们此来曹公有言在先,让我们务必将文姬接回中原,况且,你看曹公给你了这么多银两,用这些银两你什么样的妻子买不到呢?” 刘豹沉默了会,道,“烦请二位暂先住下,我去和文姬商量一下。” “好,那我们就等你的好消息了,我们就先告辞了。” 送走了使者,刘豹刚要去内室唤文姬,文姬从内室领着两个孩子走了出来。 刚才蔡文姬就在隔壁偷听他们的谈话,听罢,蔡文姬心情沉重起来。 虽然自己是被掳来的,并不心甘,可在这关外草原上一住就是十几年,和右贤王刘豹也有了感情,现在孩子都八九岁了,她如何能撇下孩子独回中原呢? “夫人……” “你不要了,我什么都听见了……”蔡文姬流下泪来。 “夫人,这可怎么办呢?” 对于突而来的这种情况,蔡文姬也感到十分为难,不从命吧,恐惹怒曹cao,虽然自己对曹cao很有好感,在洛阳时曹cao也多次到过她的家,和她父亲蔡邕有过交情,可现在自己毕竟已有两个孩子了,如果离去,孩子怎么办? 蔡文姬只是流着泪,不一句话。 “mama,怎么了,你怎么哭了?”两个孩子摇着mama的手臂。 “要么我回绝来使吧。”去卑道。 “不……”文姬摇了摇头。 “怎么夫人,你想回去?” “夫君,曹cao你是得罪不起的……,你不要因为我而坏了你的前程……” “夫人……” “我跟他们走便是……” 两人抱头哭泣。 和两个孩子共渡了一晚,次日凌晨,蔡文姬悄悄起了床,看着孩子们还在甜甜地睡着,蔡文姬流下眼泪,将被褥给他们往头上轻轻地拽了拽,一步一回头地走出了房屋。 外面的来使已备好了马车,文姬上去,刘豹向她招了招手。 马车手将马鞭一打,马车往前开去。或是马鞭声惊醒了孩子,两个孩子跑出门,看到母亲坐在车上离去,都哭喊着追过去…… “快赶马车,快赶!”使者大喊道。 蔡文姬一路上泪水飞撒…… 等到了邺城,曹cao亲自到门口迎接。 曹cao将蔡文姬从马车上搀下来,望着她,感到了几分陌生。 在曹cao的印象中,蔡文姬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真而聪慧,而现在,蔡文姬已完全成熟为一个大人,面色沉静之中多了几分坚毅,目光敏锐之中多了几分沧桑,曹cao自感到鼻子不由一酸。 “文姬……” “曹公……” “文姬,这些年你受苦了。” 文姬摇摇头,“人逢战乱,能苟且偷生这已经是很幸运了……” “是啊,战乱,战乱害了多少人无家可归,所以,国家必须要统一,战乱必须要停止……”曹cao道,“文姬,到了我这,就是到了你的家,走,我们回家。” 曹cao牵着蔡文姬的手走进大堂,见曹植他们几个正在大堂内嬉耍,几个夫人也在,曹cao便喊曹植他们,“丕儿、植儿,你们都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