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马九斤_第124章巴彦出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4章巴彦出征 (第1/3页)

    北海书院的宗旨,在这一刻才算明朗,以培养务工,务农人员为根本,同时增加渔业,船舶等课程。

    找到了定位,确定了宗旨,讲师的招聘终于顺利开展,到十月份,从大江南北陆续赶来应聘的已经超过三千人。

    十月二十日,前往京城护卫薄荷的包力和三百马队回到北海镇,一起来到北海镇的还有五辆马车。

    正在东南山指导巴彦飞天训练的九斤匆匆回到北海书院,此时的书院枫叶娇红,柿子金黄。

    当九斤赶到综合楼的时候,沈江维正喜笑颜开的领着十几个身穿普通棉袍的青年走出大门。

    看着九斤下了马车,沈江维招呼道:“九斤,京师来的先生都到了,老熟人呐。”

    九斤一眼认出领头的高高瘦瘦的中年人,原来是被罢官的孙元化,赶紧招招手说:“孙大人,久违了。”

    “九斤,别来无恙,我现在一届白丁,到你这讨口饭吃,看着有些来晚了。”

    九斤上前拱手说:“不晚不晚,朝阳殿那三个大字是您亲笔所书,当时还委托您回京物色讲师,谁知您跑进狱中闭关修炼。”

    两人‘哈哈哈’大笑,孙元化说:“多亏恩师在皇上面前求情,这才走出牢狱,来来来,我给你介绍请来的讲师。”

    孙元化刚要转身,身后冒出个西夷,抬手作揖施礼说:“见过齐天大圣将军。”

    九斤见后面还有两个西夷,问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大圣将军,您让我翻译的《矿冶全书》已经修订完成了。”

    “哦,你是汤若望,想起来了,”九斤说着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问道:“你不是在礼部修订历法吗?”

    汤若望说:“《崇祯历书》历时五年,九月初修订完成,我等便辞去差事,东来应聘。”

    孙元化见汤若望鼻尖冒汗,便对九斤解释道:“恩师禅精竭虑,日夜cao劳,终于完成圣上交办的历法修订。

    趁皇上龙颜开怀之际,恩师为我请求法外开恩,圣上免去了我的罪责,削职为民。

    在狱中近三年,我却没闲着,编撰了数学启蒙,五年研习教材,好在第三次通过你的审核。”

    九斤感动的握着他的手说:“难怪耗时经年,原来是你在编撰教材,九斤代适龄学子,感激孙先生。”

    说完后退一步,拱手深深一辑,孙元化托起九斤的手说:“本无用之人,却不想为北海做了件有意义的事情,应该的,应该的。”

    随后孙元化又介绍了方济桢,毕友时,王一博等数算,物理方面的专修之人,其中的西夷竟有四人。

    晚间,九斤在仙台居为孙元化等人接风洗尘,正式聘请孙元化为北海书院的山长。

    同时为感谢西夷们对教材编撰的付出,答应为他们在辛店乡建座小教堂,并划拨了十亩果园解决跟随来的五个教士的生计。

    胶东是道家起源地之一,道教在这里不仅深入人心,更有北海镇的半神道人让他们吃饱穿暖。

    对于外来宗教的信仰传播,人们也只是出于好奇心参详一二,真要他们平白掏银子献给教会,很多人都会撂挑子。

    九斤严禁在未成年人中进行宗教传播,也是防止发生不忍之事,具体说用西夷造炮,还是免了吧,把同样的工钱给大明的匠人,铁炮都能造出来。

    北海书院开学定在上元节后,所有应聘的讲师,筛选后留下一千五百人,有家眷的临时租用宅院,单身讲师住进讲师宿舍,两个人一间免费。

    美中不足只有七位女讲师,还是莱州府衙的女眷,这事儿也急不得,只能等到这批学生毕业,再挑选有志者补进讲师队伍。

    有孙元化坐镇,沈江维掌握财政大权,各村乡勇负责护卫书院,九斤终于不再为书院分心。

    在1634年春节前夕,张灵儿做主,为九斤办理纳妾宴,将白芷和薄荷收进内宅。

    小年刚过,九斤在车贤和包力护卫下,连夜赶往大崇卫,那里正在集结一支跨海远征的正式军队。

    这支军队的统领是巴彦,赞画(军师)是化名岳琦的岳托,他们率领六十六人的‘中军’,负责攻城拔寨,摧毁敌方重型炮船,拿下大员岛后返回北海镇。

    马步军统领苏有功,副统领李应元,他们率领骑兵三千,步军五千扫荡大员岛,并负责以后的防御。

    水师统领那什图,副统领王英,他们率领五艘福船,二十五条海沧船,负责将人马送到大员岛,并将大员岛上的矿产土产运回大崇卫。

    九斤到达大崇卫(奥帆基地)已是三更天,码头上火把林立亮如白昼,一支与大明军队截然不同的兵马正有序登船。

    他们戴着锅沿铁头盔,每人身穿半身防弹板甲,标准的作战背包,长筒马靴黝黑亮眼。

    背囊左侧挂着帆布长筒,里面是北海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