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五九章 半导体设备只能选择投资沪海 (第4/4页)
我们英豪的芯片厂,在内地已经建起来了,未来还会继续扩产,因此pbh的这个事业部,暂时不需要来新建产能。 我的分工规划是这样的,pbh未来会偏重于半导体芯片设计,以及一些特殊工艺流程的研发。 等到研发完成之后,交给英豪来进行代工生产,这样最能发挥双方的优势。 pbh不需要在内地设厂,但可以在内地设立一个研发中心,先把人才吸引和培训的工作做起来。” 赵平点头同意,“那就先设立一个研发中心,这个投资额不大,可以先搭个架构,再慢慢扩充。元器件哪?” “元器件是最基础的上游电子产品。我们收购的公司都是以常规的通用元器件为主,市场其实非常大。 转移到内地来,获得了成本的优势,其实是有机会与霓虹在全球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毕竟现在pbh的技术方面,已经有所落后了。 pbh的这些元器件工厂,我建议就直接开到特区来,我们英豪的下游产品很多,需要采购大量的元器件,可以提供这些工厂最基本的订货需求。 此外,内地现在的家电销售增长的很迅猛,内地的家电厂商也在拼命的扩产,这会是一块全新的市场,pbh的工厂开来内地,可以更便利的抢夺内地的这个新市场。 只要在内地这个市场中站稳了,就可以给pbh提供足够的利润,投入到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中去,pbh的总体经营也经营也就稳定了,然后再重新去与霓虹争夺全球市场。” “这个思路可以,那些元器件工厂放到特区,与我们英豪的下游工厂,能够形成更有效的上下游配合。内地的市场潜力我也同样看好。” “至于半导体设备这一块,其实我们的基础还非常的薄弱,短期内大规模进入市场的可能性还不大。 可以在灯塔和内地同时分别建设两个型的工厂,主要是配合产品的研发。这个过程中,除了技术研发之外,最主要是把上游的供应商整合起来。” “整合上游供应商确实是未来的核心工作之一,灯塔那面继承了RcA的不少资源,已经有很多的基础了,内地在这方面的基础怎么样?” 陈兵苦笑了一下,“非常的薄弱,内地本身就没有什么半导体产业,刚刚兴建的几个不大的半导体厂,也基本是全套引进的生产线和设备。 没有兴建过半导体厂,内地就没有什么半导体设备制造能力了,至于更上游的设备部件,更加没有什么专门的生产厂家了。” 赵平听到陈兵的话,吸了一口凉气,“阿兵,内地基础这么差,你还想设立半导体设备工厂?是不是太急了些?” “教授,这也是没有办法,想用在灯塔的工厂,与霓虹竞争,是必输的局面,如此一来,连我们英豪的半导体工厂都会受到霓虹的挟制。 再难,我们也需要在半导体设备领域进行布局,否则我们英豪的半导体业务根本就走不远。 内地建半导体设备工厂虽然基础薄弱,没有现成的配套上游工厂,但还是有一些技术储备的,这些上游工厂,需要我们自己花大力气整合出来。 我们如果只是在内地开设几个元器件工厂,其实已经非常的容易了,根本不需要您跑一次首都。 您这次去内地,实际上要洽谈的核心内容,并不是如何拿地建厂,而是与内地如何协调,推动这个半导体设备产业链的重头建立。” 赵平看出了陈兵的决心,也不再反对的话,只是颇有些面色沉重的点点头。 “明白了,我会想办法跟内地去谈的。这个设备厂你好像不准备放在特区,而是想放在沪海?” “是的,特区发展的虽然很快,但工业基础和技术储备依然不足,沪海是内地在这方面基础最雄厚的城市,也是目前看来唯一的选择。 为了配合这个半导体设备厂的规划,我们可以用英豪的名义,在沪海再建一个芯片厂,一方面是争取沪海的支持,一方面也是为这些研发的设备,提供一个实际生产应用的机会。” 听到陈兵把沪海作为唯一的选择,赵平也感性了起来,一脸感喟的道: “沪海啊,我到是很愿意去沪海做一些投资。你恐怕不知道吧,我的时候就是在沪海出生长大的,现在还对那里有很深的记忆。 这次如果真的能够在沪海进行投资,我也能有机会故地重游,找找儿时的记忆了。” 赵家祖上是宁波人,在迁来香江之前,赵家的经营根基就在沪海,而赵平的幼年时期,就是在沪海长大的。 赵平的父亲,赵老太爷虽然已经故去,但老太爷临走前一直以不能落叶归根为憾,也曾给几个儿子留言嘱托,如果有机会,就把他的遗骨重新送回家乡。 pbh此次如果能够去沪海投资,对于赵平、对于赵家,与投资特区,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投资特区,是非常简单直接的商业投资行为,但如果能够回沪海投资,就是赵家在衣锦还乡了,而且当年老爷子留下的遗愿也有机会实现了。 这让赵平对这次去内地谈判,更多出了一丝期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