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三十三章 苏轼在登州 (第5/5页)
,新唐书的作者。 赵煦即位后,曾下诏请他入京。 但他年纪太大了,家人怕他经不起车马劳顿,所以上书致仕。 于是,加端明殿学士封蜀郡公致仕。 便跟着粱惟简,到了保慈宫,给两宫请了安,赵煦就问道:“太母、母后,可是遇到了什么难办的事情?” 太皇太后命文熏娘,服侍着赵煦坐到她身边,然后将一纸上书递给赵煦:“范学士上书,言及祖宗宗庙的事情……” “老身还有太后,皆妇孺也……这种祖宗之事,还是得官家来拿主意!” 这是自然。 此事涉及了先帝、英庙的决定。 也牵扯了太祖、仁庙在宗庙的位置。 若官家是个正常的孩子,她和向太后也就拿主意了。 可偏偏这位官家他不是正常的孩子啊! 特别是正月之后,太皇太后已经明显感觉到了,越来越多的大臣,特别是御史台的谏官,有什么劝谏的话都开始选择向福宁殿独奏,而非向她和向太后进言。 还好这个孩子孝顺,批示后的奏疏,总是记得命人拿来给她和向太后复核。 不然的话,那些谏官到底和官家说了什么?她这个太母都不会知道! 于是,太皇太后自然知道这些动向意味着什么? 群臣,皆归心矣! 要不是官家年纪太小,那些大臣恐怕会迫不及待的拥戴着他亲政了。 至于她这个太母? 不好意思,真不熟! 这自然多少让这位太皇太后,心中有些不舒服。 在不舒服的同时,她也知道,国政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和先帝有关的事情。 她必须也只能和这个孙子商量着来办了。 这既是为了高家着想,也是为了她的身后名考虑。 她这个太母,今年已经是五十有四了。 慈圣光献享寿六十有一,章献明肃也是同寿。 这意味着她大概率也是差不多的寿元。 所以,每次看到这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自信,同时越来越聪明的孙子。 太皇太后,都是面带笑容、慈祥。 赵煦却是接过了上书,低头一看。 还真的是个很麻烦的问题呢! 范镇上书,只说了一个事情,内容也不过百来个字。 但却同时牵扯了法统、宗庙和好几代天子! 这事情很简单。 自周以来,历代王朝皆以昭穆为宗庙排序。 父为昭、子为穆,子子孙孙排序下去。 但宗庙之中,从王莽之后就只有九个位置。 所以,这样排序后,总会有人得被请出宗庙,以此保证宗庙的正常。 于是,就有‘亲尽而祧’的制度来补充。 同时,还有着‘万世不祧’的固定的祖先神位。 于大宋而言,自然是太祖、太宗,居万世不祧的位置上。 其他先祖牌位,都要依照亲近而祧的制度毁庙,迁于太庙的东西夹室。 譬如赵煦即位,便祧翼祖神庙,迁于夹室。 而范镇上书,提及的这个事情,则牵扯了从英庙即位到赵煦的父皇即位这一段时间的皇室saocao作。 起初,英庙即位,仁庙神灵入主宗庙,祧禧祖之庙。 这是正常的。 但,赵煦的父皇即位后却选择将禧祖的神位请回了宗庙,把顺祖祧了出去。 这下子就犯了一个昭穆制度的大错。 因为,按照父子昭穆,祖孙同昭的祖庙排序,正常的排序应该是这样的: 禧祖、顺祖、翼祖、宣祖、太祖…… 于是,按照父在左,子在右的昭穆制度。 太祖皇帝的神位,在迁了顺祖,而保留了禧祖的时候,他很尴尬的出现在右边,也就是居于穆的位置,在宗庙的方位上出现在西方,而不是东方! 而太宗皇帝则出现在了不属于他的位置上——居左,位于昭位,尊于东方! 赵煦的父皇,做这样的选择很好理解。 朕是太宗子孙! 又不是太祖子孙! 把自己的祖宗,放到更好的位置上,这是人之常情。 而且,赵煦的父皇也有理由的。 自古以来三不祧——始祖、太祖、太宗。 所以,保留禧祖儿祧顺祖,合情合理! 若赵煦是上上辈子的他,估计此刻也会做出和他父皇一样的选择。 但…… 他低下头去,想起了那些现代网络上的梗。 再看着范镇的上书文字。 于是,赵煦轻声道:“范学士所言,确实有理……” “太祖自宋州有天下,祖有功而宗有德……岂能使太祖皇帝不得正位东方?” “如今天旱,恐也与宗庙礼乐不正有关…… “不过孙臣毕竟年幼,所思所虑,难免浅薄……”赵煦笑着说道。 “不如,下都堂,请宰执们都来商议商议?” 这么大一口锅,赵煦当然不会往自己身上背了! 正好,也可以借着这个事情,分散一下朝野注意力。 免得又有类朱光庭的书呆子,胡言乱语。 注:养济院就是苏轼元祐四年在苏州创办的。 PS:北宋后期的社会福利制度,放在今天也不过时……所以,其实大多数措施,都是忽悠人的。 但,终究还是多少发挥了一点作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