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童养夫四十四 (第2/4页)
(正德至万历)的倭寇基本上是中日混编队,原因为明朝的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和日本国内分裂动荡。主要以中国沿海居民(海盗)和日本浪人为主,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丰硕的物质回报促使中日两国的冒险家铤而走险。 明朝之前 蒙古入主中原后,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至元十八年两次征讨日本,虽然因种种原因最终失败,但日本政府也因为恐惧元军的再度进攻,加强海军,日本在元朝时期不敢和中国来往。朝鲜史取对马岛、壹岐岛、平户岛三地之名,称为“三岛倭寇“。清朝的徐继畭所著“瀛环志略“,以及朝鲜的安鼎福所著“东史纲目“,均指出倭寇的起因在于朝鲜人(高丽人)配合蒙古侵日行为所引发的报复。 后来日本进入南北朝的动乱状态,倭寇的活动也由于政府管制力减弱而加剧。由于前期倭寇对于日本与明朝、高丽贸易造成破坏,初成立的明朝政府对日本南朝发出讨伐倭寇的要求,随后敕封讨寇有功的南朝将军“日本国王“的称号。之后北朝室町幕府在南北朝合一后,由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再度进行讨伐,随后受封为新的“日本国王“。李氏朝鲜的开国君主李成桂因为讨伐倭寇有功得到很大的声望和势力,后来进行政变取代高丽王朝建立朝鲜王朝。之后随著明朝与日本间勘合贸易的盛行,以及对马岛与朝鲜之间的贸易开放,前期倭寇也逐渐式微。 前期的倭寇,是以日本人为主体,故被称为“真倭“(以平户藩松浦家为核心)。 明朝初年,移居南洋一带的华侨迅速增加,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张士诚、方国珍的残余势力流落到南洋一带,二是因为海禁严厉,私自出海的商民留居南洋不归张士诚、方国珍原来都是盐商,以在海上贩盐为业。元末农民大起义中,他们各自雄据一方,部从都达数十万众。他们的根据地在江浙沿海一带,其部下也多是沿海人民,熟悉海上形势。当张、方集团被朱元璋陆续攻灭后,其部下多逃亡海上,继续与朱明王朝为敌。这种反明活动一再失败,其余部就散居南洋各地,成为华侨。他们有的到了日本,大多数是“借交趾、占城、阔婆、暹罗为逋薮明成祖即位后,闻知逃居东南海上的中国人很多,便特地发了一道诏令中国人逃匿在彼者,成赦前过,俾复本业但收效甚微。明初厉行海禁,严禁私人出海贸易。这是对宋元以来海外贸易持续发展的反动,遭到沿海人民的强烈反对。沿海人民以海为生,或渔或商,久成习惯。实行海禁,无疑等于断绝了他们的生路。他们“不肯束手困穷,于是所在联结为寇,溃裂以出“为了逃避明王朝的惩罚,他们便滞留海外不归,从而成为华侨。这正如顾炎武所说:“永乐间......以小民衣食所赖,逐稍宽禁。“ 明朝时,福建有不少武装走私集团,或者是海盗。当中央政府进行镇压,他们在沿海待不住,就逃到台湾。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与颜思齐这两个海盗就跑到台湾,在北港建立基地。管辖的居民中有渔民,也有大陆迁过去的其他汉人,大概有几万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过“片板不许下海“的规定,但实际上,特别是当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到达东南亚时,走私贸易就相当兴盛,特别具有冒险精神的福建人就与他们贸易。福建地方政府眼开眼闭,因为商人每年交的钱可以补贴福建的财政开支,也可给地方官员发“奖金“。所以非但不管,还支持他们。如果朝廷下令清查,他们会通风报信,或者出动军队驱赶,海盗就会逃到外面去。 顺便讲一下,明朝有倭寇,以前都称倭寇为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其实,“倭寇“主要是福建以及沿海的走私商人或海盗,他们雇佣一些日本人打仗,地方官打不过他们,就报告朝廷,我们不是打不过,因为都是日本人,很厉害,所以就称为倭寇。倭寇主体是中国人,首领是王直(一作汪直),是徽商。所以主要是中国商人、武装走私集团自己在sao扰,借了日本人的名义,不是日本侵略中国。他们当时与日本人的来往很密切,比如郑成功的母亲郑芝龙太太就是日本人,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现在日本还有她的碑和墓。这些事实以前历史书上讲得实在太简单,长期造成误导。 明朝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圆国刚‘写了《西洋番国志》一书,曾介绍他在印尼见闻:爪哇国的“杜板、番名赌班(Tuban,在爪哇东部,华侨称为厨闽)。此地约千余家,中国广东及漳州人多逃居于此……杜板向东行半日许至新村,番名革儿者(GeresikGrisse,在爪哇东部,华侨称为锦石)。此地原为枯滩,因中国人逃来,遂名新村……约千余家……。新村向南行日许到苏鲁马益港口,水淡沙浅,大舡难进,乘小舡行二十余里到苏鲁马益……华侨称为泅水,有村主,管番入千余家,亦有中国人。“他到巨港时,也发现“国多广。东、福建漳、泉人。“同郑和、巩珍等一齐下“西洋“的费信在《星槎胜览》中,也记载许多华侨在马来亚、马六甲的情况:“满刺加国……男女椎髻、身肤黑漆、问有白者、唐人种也。“《闽都记))记载明朝时福州华侨在马六甲的情况:“明永乐时,福州商人……住麻喇国多年,聚番好生子“。《明史》上有关福建人到国外去的i己载也很多,如“吕宋(属菲律宾)居南海巾,去漳州甚近……先是,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婆罗,又名文莱……郑和使婆罗,有闽人从之,因留腾其地。“可见在明代,华侨在印尼、星马和菲律宾一带已形成村庄聚居,繁衍生息。“永乐在南洋设立旧港宣慰司、 正统九年(1444年)王骥上奏:“近边牟利之徒,私载军器诸物,潜入木邦、缅甸、车里、八百诸处,结交土官人等,以易有无。至有教之治兵器、近女色、留家不归者。漏我边情,莫此为甚。以故边患数生,致数年干戈不息,军民困弊。“因边境贸易而生的制造武器之物以及制造武器技术的贩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