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5章 三大孝子的短时间碰面 (第1/2页)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公元145年,汉冲帝病逝。 年仅8岁的刘缵被大将军梁冀拥护为帝,是为汉质帝,随后改元本初。 而本初又恰好是袁绍的表字。 公元146年是本初元年, 因为绍字,有接续、继承的含义,而初字多解释为开始、起初,虽然作为名的解释得通,但却不是唯一的选择。 而偏巧这个表字,又与帝王年号相同,如果不是这其中有特殊的渊源,相信老袁家如此豪门,是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来的。 如今,看来这一切都是缘分! 如果袁绍现在三十出头,那么他官渡之战会漏洞百出,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毕竟在那个时候,他已经年过五旬,处于知命之年,行事自然比不上青少年,甚至壮年时那般热血。 就像原史的十二年后,当董卓独霸朝纲,欲废少帝,立陈留王为帝,群臣惶怖莫敢对。 这时,中军校尉袁绍于众人中子挺身而出道:“今上即位未几,并无失德;汝欲废嫡立庶,非反而何?” 卓怒曰:“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 袁绍亦拔剑曰:“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这是袁绍最为高光的时刻,面对残暴的董卓,袁绍毫不畏惧,仗义执言。 只是随着他年纪越大,建立的基业越大,自然没有帘初的血性之气。 这时候的袁绍,只有三十二岁年纪,但身高不低,足足达到七尺六七寸,修长健壮,俊美清雅,可谓是风度翩翩。 更关键的是,袁绍并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因为他身上流露出一丝真气,这是踏入凝气境的招牌! 由于现在的袁绍,还没有成为未来的北方霸主,所以他身上流露出来的气质,并没有多少霸气,而是其他的气质,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韩遂身上,也有类似这种气场存在,但比起袁绍来,犹如萤火之光与日月之别。 “系统,给我检测袁绍的五维属性!”王羽对系统下达指示道! 他到要看看,袁绍如今的能力究竟有多强。 【叮咚,袁绍巅峰五维属性,统帅:92,武力:87:智力:94,政治:95,魅力:99; 袁绍当前五维属性,统帅:80,武力:81,智力:90,政治:92,魅力:95;】 “嘶……” 看到袁绍的五维属性后,绕是已经有所预料的王羽,都被震惊了一下,这五维属性可不差啊,政治弱白银,智力青铜巅峰,就连统帅都达到了青铜。 不过这也难怪! 官渡之战可是袁绍领军! 他的领军能力若是一般,在人数差距不悬殊的情况下,估计早就被曹cao干掉了。 毕竟,真正的官渡之战,袁绍军投入兵力十万,曹cao军投入兵力三万,虽然兵力依然是曹cao的三倍之多,但袁绍自身的才能,也是不容忽视的! 他败给曹cao,只能自己时运不济,外加曹cao确实厉害,能力比他更强,但这依然不足以掩盖,袁绍这充满精彩、灿烂,宛如一部传奇的人生。 他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 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 父亲袁逢,官拜司空。 叔父袁隗,官拜司徒。 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早逝。 袁绍虽然是庶出,但因为过继给去世且无嗣的伯父袁成为子,一跃成为袁家长房长孙。 袁绍相貌英俊,气质威严,甚得袁逢、袁隗喜爱。 他凭借世资,年少为郎,并以经学显名,不过二十岁就出任濮阳县长,有清正能干的名声,百姓至今怀念。 他孝感下,因母亲突然病故服丧,接着又补服父丧,前后共六年。 之后,袁绍拒绝朝廷辟召,隐居在洛阳。 而且,袁绍情深意重,随着宦官专政愈演愈烈,他们开始残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为代表的“党人”。 袁绍自称隐居,表面上不妄通宾客,其实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如张邈、何颙、许攸等人。 甚至,在他的岳父党人领袖李膺被宦官下狱考死时,哪怕自己可能遭受牵连时,他依然不愿休妻以避祸。 也正是因为,袁绍对岳父身死一事耿耿于怀,他直接多次拒绝朝廷的辟命,也是一个真性情男儿! 自从岳父死后,袁绍整个人都发生蜕变,他折节下士在,隐居京都期间结教下,豪杰、名士莫不争赴其庭。 “下楷模!” 这是他老丈饶名头! 可袁绍的所作所为,直接让他继承了这个称号,这里面有没有李膺的缘故,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 “本初……” “本初……” 看到袁绍过来后,在场之人纷纷争先恐后的上前攀谈。 这场面,哪怕是已经有了准备的王羽,都为之瞠目结舌,毕竟这欢迎的热烈程度,比之马日磾和蔡邕等人过来这里,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哥也来了。”这时,一个看起来二十多年的青年,在袁逢惊异的目光下,来到袁绍面前直接握住他的手,好像几十年没有见过一样。 观此人衣着华丽,长高七尺有余,相貌堂堂,浑身上下透露出一股霸气,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袁逢的二儿子,未来的淮南霸主,今世的楚庄王袁术。 不仅是袁逢震惊到了,就连在场的宾客也是瞪大了眼睛,纷纷揉起来了眼睛,看看自己方才是不是眼花了。 毕竟,袁术素来看不起同父异母兄的袁绍,因为在他看来,他袁术乃是袁家嫡次子,而袁绍不过是妾生的,只是走了狗屎运,过继到伯父袁成那边,一跃成为了袁家长房子弟。 如果只是这,袁术还可以忍受下去,可关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