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盛世_第三十四章 几番兴废东封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 几番兴废东封路 (第1/2页)

    班荆馆。

    萧知可、萧札剌不知道该怎么安慰耶律留宁。

    玉田韩氏无疑是南兰陵萧氏临阵妥协的最大受害者,真定韩氏、相州韩氏等韩姓势家无不以萧仲为榜样,不断抬高“韩”姓族谱修撰竞价,当“王”姓族谱修撰竞价尘埃落定,耶律留宁便请萧知可、萧札剌、耶律谐里、耶律干宁作保,命刘日新把“韩”姓族谱修撰竞价改为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

    耶律留宁心痛不已,但也看得挺开:“某曾祖父以下十一支,二百七十五家,仅四叔侥幸入籍横帐,总得给族人一个交待。”

    萧知可、萧札剌等人无言以对。

    韩德让的地位是玉田韩氏五代人共同浇筑而成,却也只成就他一个,而今麾下宫帐筹备如火如荼,玉田韩氏不得不再以举族之力相助。

    但韩德让无妻无子,养子新丧,而萧绰又否决了玉田韩氏的过继之想,宫帐继承者也就呼之欲出。

    玉田韩氏怎会没有怨言?

    已经付出五代血泪,还得再以五代积累做一件嫁衣进献?

    耶律留宁心里又是另外一种滋味,因为刘纬早就预见了韩德让养子的死亡,并断言别想再以血脉子侄承嗣,如今一一应验。

    耶律留宁忽然想起一句老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尽管玉田韩氏第五代子弟的汉人血统越来越淡,仅有四分之一,甚至是五分之一,但在契丹人眼里,他们仍然是汉人。

    ……

    启圣院竞价暂时告一段落。

    刘纬一句话便掀起又一高潮。

    “请各位家主在三日内呈交族谱、做好泰山观礼准备……”

    中庭内外,一片哗然。

    大部分是气愤,早知有观礼这一环节,卖田卖地、卖儿卖女不是不可以……

    刘纬振臂高呼。

    “肃静!”

    “启圣院供奉先帝神御,不得喧哗!”

    “修谱乃国家大事,岂能容逐利之辈违心哄抬?”

    “玉牒修撰比照族谱,不追究资费来源,不得枉顾族人生计、一味求名,不得……”

    黄昏。

    赵恒仍在崇政殿后殿坚守,王旦、丁谓在座。

    玉牒千张,也已落定。

    卫绍钦大汗淋漓的来报,内藏库周济司即将迎来四百万贯的进账,北地势家承诺的七十九万贯则经契丹新城榷场、二十年给清。

    “刘卿还在启圣院?”赵恒九分欣喜,一分忐忑,惟恐铜臭味十足的修牒、修谱之举为后世所轻。

    “落空的国戚勋贵,不太好打发。”卫绍钦小心翼翼道,“王德用资以万贯为王超请得一玉牒。”

    “刘卿同意?”赵恒更想知道王德用那万贯是怎么来的,但又已答应刘纬不追究竞价资费来源,只能装聋作哑。

    “刘少卿赞王德用孝心可嘉。”卫绍钦脸红心热。

    “也算善终……”赵恒忽然皱眉,“外面是怎么回事?”

    一阵隐隐约约的号哭破空而来,像是要撕心裂肺。

    殿外内侍连忙入禀:“回陛下,修谱世家诣东华门,叩阙谢恩。”

    于是,赵恒御东华门。

    伏地上请者尽是一头花白,大多生不逢时,仅以身免,尝遍颠沛流离之苦,无处侍亲奉祖。曾经,故乡的一抔黄土都是奢望。如今,追忆、悔恨、庆幸化作一地泪水。

    赵恒快步上前,用力搀扶起一耄耋老者:“翁以一族之力周济天下贫苦,朕……心中有愧,请起,诸翁请起。”

    那耄耋老者涕泗横流:“小老儿自幼孤苦,无亲无靠,无家无族,不知父母名讳,不知父母遗骸所在,不知该朝何处跪拜,年年祭祀,年年彷徨……”

    赵恒动情道:“翁以孝心告天,无辱先人,九泉之下,必有回响。”

    那耄耋老者再次拜倒,呜咽高呼,怎么拉都拉不住。

    “万岁”之声,参差不齐的响起,却又比文武百官的山呼更具穿透力。

    赵恒殓去眼角晶莹,朗声许诺:“诸翁资费尽作各路周济贫苦之用,其用度按年榜于各路转运司外,若有不公、坐赃之嫌,望诸翁持牒以告。”

    ……

    外城南厢,牛栏街。

    王旦拖着一身疲累回家,为了安抚东华门外的那些叩阙老者,他已耗尽精气神,胃口全无,只想美美的睡上一觉,胞弟王旭却怏怏不乐的等在客厅。

    王旦拜相,以“先人旧庐”为由,婉拒赵恒赐宅,兄弟三人聚族而居。

    胞兄王懿已经过世,胞弟王旭判吏部南曹,实为一引见选人请对的闲差,他意兴阑珊的抱怨道:“本以为是一出闹剧,被各地势家这么一哭,还真像那么一回事。”

    王旦淡淡道:“纳五百姓氏于一纸,人人都可对号入座,趋之若鹜,不足为奇。”

    王旭满腔酸楚:“更像是举中国之力赴泰山应试,个个榜上有名,不知后世如何诟病今日。”

    王旦沉吟道:“那要看他能走多远,早点休息,勿以心思做无用功。”

    王旭道:“我觉得他早就料定兄长会拒绝,才以王姓族谱修撰相许。”

    王旦问:“以周灵王太子姬晋相许,不也是诚意?”

    “我王家时代书香门第,怎能以玉牒告后世子孙?话说回来,真以十万贯光大门楣,又过于招风。”王旭问,“他在仁和楼所作十问,兄长看过?”

    王旦叹道:“年初,晁迥、朱巽、王曾、陈彭年同知贡举,合他们四人之力都出不了十问范畴,可为殿试策论。”

    王旭道:“兄长对那号称状元之才的萧十一郎不好奇?那日他试过南兰陵萧家才俊之后,萧十一郎就不见了,反而多出一妙龄女子,我使人查过萧家公验,并无此人。但那萧十一郎在苏常一带久负盛名,三取常州解元而不赴礼部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