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盛世_第二十章 胥吏之难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 胥吏之难 (第2/2页)

,致百万军民惨死陕西缘边。

    后来,神宗有意用兵契丹,犹豫不决,询以宣徽使张方平,其答:“宋与契丹大小八十一战,惟张齐贤太原之战才一胜耳。陛下视和与战,孰便?”

    这样的一根中流砥柱,即便不良于行,也要躺在三司外晒太阳,会是因恩赐而来?

    三司老吏不寒而栗!

    入秩、加俸或许只是安抚!

    杀鸡取卵?

    盐贴、度支、户部副使,包括他林特,谁不是用老吏做耳目、心腹?

    就不怕中书、枢密院瘫痪?

    真当这王朝是你们读书人在治理?

    不是!

    政令出自庙堂,由胥吏行于江湖。

    是通行官、专知官、直省官、孔目官、令史、书吏、掌库、典库、录事、守当官这些cao着杀头心而又拿着乞儿钱的帛隶!

    凭什么?

    官之贪者不敢问,官之庸者不能制,官之贤者有几人?难道还能世袭之?

    天下无封建之国、亦无封建之官!承荫不过是养猪而已,开国将相之后今何在?

    一朝天子一朝臣,却有封建之吏不动如山,彼此互为姻亲、父子相继、兄弟相承……

    辰时中,阳光明媚。

    千余三司吏诣右掖门,遥拜崇政殿。

    御街两边尽是闻风而来的百司胥吏,宁可逃班也要一窥究竟。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司使拉了两道人墙横在御街拒马外。

    另外一队禁军在御街正中布下千余条案,并置笔墨。

    三司胥吏无比彷徨的各就各位,选择题五百道,填空题五百道,策两道:自白书、建言书各一,必须在一个时辰之内交卷……

    幸福来得太突然,意外却也接踵而至。

    几乎是在同时,三司院内迎来一群不速之客,在都磨勘司、都主辖支收司、拘收司、都理欠司等司主事配合之下封装各司账薄,然后是度支、盐铁、户部各案。

    三司胥吏试毕,三司内仅剩白纸,一个字都没留下。

    四坊之外。

    光教院与内城西墙之间的马道则竖起近百顶帐篷,门匾赫然是三司各案、司名,胥吏则被数百稚嫩少女代替。

    寇准、刘纬、阎承翰在坊道尽头坐镇,威吓各种窥探。

    三司文账不仅关系着十八路转运使,与在京仓草场所、诸司库务的牵扯更深。

    一字之差,往往涉及千、万缗物资。或者一字不差,但对不平账不闻不问。或者不见磨勘出小收大,却失物资。或者已查实,但物资无着落,只是行遣会问、并不结绝……

    居中上下其手的人绝不会是一人、一家,而是摸不到边的利益共同体。

    寇准当初坚决反对将三司文账整体移出。

    刘纬同意了,却要寇准保证三司无“火”。

    寇准不敢保证,并不是担心胥吏坏事,而是担心王钦若趁机落井下石……

    赵恒也觉得刘纬小题大做。

    但神宗后来下定决心废除三司、权归六部,跟熙宁七年三司大火有很大关系,焚屋一千八十间,案牍等殆尽,几乎人人都因一本烂账受益。

    刘纬负责外部的防微杜渐,将稽核重任全压在光教院千余妇孺身上,他始终不发一言,任其自由发挥。

    八年如一日,专攻数术,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当一张张朱字贴黄覆盖三司各案文账,内安而外部潜流激荡。

    寇准也把心放了下来,开始关心进度:“能在三月前理清?”

    刘纬正在研究三司胥吏所作的自白书、建言书,头也不抬的道:“三班倒的话,其实是九十天左右,差也差不了多少。”

    寇准啧啧称奇:“今日之后,这些小娘子再不愁嫁。”

    刘纬口无遮拦:“你老人家别想多了,她们不为妾。”

    寇准啐道:“那我就放心了,至少不会遭你毒手。”

    “咦?”刘纬忽然拍案,“状元之才啊!得请过来见见!”

    寇准气不打一出来:“你个小兔崽子是在奚落老夫?就你这开卷试题,还能出状元?”

    刘纬双手奉上:“你老人家火眼金睛,看看这篇自白书和建言书,是不是状元之才。”

    “字迹看着有点熟悉。”寇准略一沉吟,皱眉道,“张阿大?这不是张齐贤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