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千古师表(十一) (第2/2页)
br> 刘纬毫不示弱:“敢问娘娘,汉唐时期的交州汉人何在?” 刘娥避而不答:“如此暴行,不是也把深入交趾腹地的将士置于险境?” 刘纬睁着眼睛说瞎话:“蕃商所为,与我大宋何干?” 刘娥大怒:“滚出去!” 刘纬道:“今陛下卧床,而西、南正是用兵关键期,臣请在福宁殿日值,请丁谓、冯拯轮流夜值。” 刘娥问:“枢密院那边?” 刘纬道:“西、南军事直递承明殿、福宁殿,其它由曹利用署理。” 刘娥想了想道:“日值可在福宁殿,夜值会通门外。” 刘纬又道:“太医局、医官院均已尽力,但陛下病情持续加重,难再有作为。慈恩院自天禧四年起,便大量收治中风患者,已积累一定经验,效果显著,请娘娘择五六人在耳房听用。” 刘娥嘴上欣慰道“可”,心里想的却是江德明早就整理好的诸多病例,泪水再次决眶,淅淅沥沥的落在赵恒脸上。 赵恒猛然睁眼,视线如针般斜刺刘纬,流露出无尽哀伤和祈求。 刘娥喃喃自语:“妾身不是毒妇,妾身不是毒妇……” 刘纬三拜九叩而去。 是夜,嘉善坊刘宅东院多出一顶红盖头,鸳鸯帐里暖芙蓉。 …… 赵祯不再日赴承明殿,改在福宁殿尽孝,与赵全益一起,肩负赵恒起居,慢慢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艰辛和为人子女的不易,脸上稚嫩随岁月而去,渐渐有了成人的样子。
刘纬则困守床前三尺条案,终日不动如山,左手执卷,右手执笔,据重臣或是军情表奏,引出一段段迥异于常识的故事,或是典礼文物以考制度,或是迁拜旌赏以劝善,或是诛罚黜免以惩恶…… 偶尔问问赵祯、赵全益感想,却又不予置评。 全程无说教,无任何立场,以最公正的字眼回忆过往,并随日渐消瘦的赵恒而深入,多是些最近人性的离经叛道之言,其中的无情、直白更似法家,中书、枢密院、乃至三司的各种不成文之规也被剥得一干二净。 但赵恒睁眼次数越来越少,身影越来越单薄,呼吸似已不能自主,以肠管输乳汁入喉的办法不再可行,整张脸都塌了下来,令人不敢自视,四月初九的交趾告捷奏也没能让病情有所改观。 是日,故事依旧,刘纬却一反常态,批判赵祯三个多月来的感想:“殿下是君,并非文官,不能是读书人的思维。君与士大夫治天下,而非士大夫治天下。殿下若无自我,何来君臣之别?” 赵祯问:“刘卿以为……” 刘纬道:“臣不知如何为君,但有唐末乱世为鉴。其时,君闲置无为,而官民对立,所以有黄巢之祸。殿下可以是暴君,不能是士大夫。” 赵祯还想再问,却被匆匆赶来的江德明打断。 一粒三十倍药量的霉菌落入赵恒喉中慢慢融化,一根银针刺入赵恒腕间血管,粒粒鲜红滴入碗中。 是夜。 刘纬、冯拯宿于会通门外。 丑时中。 赵恒苏醒,召赵祯问:“可愿纳嘉瑞女弟为太子妃?” 刘娥、赵祯的惶恐无以复加,第一次心连心。 不说“叔侄争娶”,不说“姑奶奶”这一名头家喻户晓,仅是刘娇“二十六”岁的高龄就让人望而却步,大赵祯整整十一岁。 赵恒又道:“那就是不愿?何人可为太子妃?” 刘娥松了一大口气:“郭允恭女,素为祯儿喜爱,贤良淑德。” 赵恒言简意赅:“可!” 又召耶律燕哥、赵全益母子。 赵恒问:“全益出镇银川,以何人看护?” 耶律燕哥道:“请陛下做主。” 赵恒问:“全益昨岁正冠,衣食住行俱需看护,可纳嘉瑞女弟为妃。” 耶律燕哥目瞪口呆,那张俏脸五颜六色。 “娇娇姐?孩儿愿意。”赵全益扑在赵恒床头,“请爹爹再给娇娇姐下道诏书,不许打骂孩儿。” 耶律燕哥狠狠一咬银牙:“请陛下成全。” 卯时初,又诏两府三衙主官赴福宁殿,知制诰、翰林学士于殿之东楹待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