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盛世_第三十三章 千古师表 (十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三章 千古师表 (十二) (第1/2页)

    东廊檐下忽然成了翰林学士院、舍人院临时所在,各置三案,翰林侍读学士孙奭押班。

    翰林学士杨亿、刘筠、晏殊跪坐于东一楹,知制诰张师德、宋绶、陈尧佐跪坐于东二楹,纷纷借着研墨掩饰内心激荡、猜测殿内时局。

    一阵又一阵脚步声趋入福宁殿参拜、唱赞,传宣那人却是刘纬。

    宰执、三衙统帅、内侍二省都知、押班络绎不绝。

    赵元俨形单影只,人人退避三舍。

    赵允升的处境也尴尬,但他携子赵宗达、侄赵宗望同至,声势最隆,也为来阙画上休止符。

    杨亿、张师德等人很快就陷入无暇分神的忙碌,一边挥毫泼墨,一边绞尽脑汁。

    赵宗达出继赵元僖,赵宗望出继赵元杰。

    改应天府(商丘)为中京,升邕州为府建南京。

    钱易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封英国公、特迁吏部尚书、安抚广南东西路、兼南京留守,追封其父钱倧为吴国王。

    封已故平卢节度使郭崇孙、金城郭氏为太子妃。

    东平郡王赵全益封东平王,就藩银川……

    殿内哗然,殿外墨迹走样。

    十三岁的孩子出外就藩?

    丁谓、冯拯、曹利用不知是谁的主意,不敢贸然发声,更别说劝了。

    众人也就保持沉默,包括刘娥、赵祯在内。

    但当刘纬百感交集、极其不愿的道出“封刘纬女弟、夷陵刘氏为东王妃”时,非议在所难免。

    淮南节度使、检校太师、同平章事张耆深揖道:“于礼法相悖,且不合情理,请官家、娘娘收回成命。”

    总算有人出面探水深,还是潜邸旧人,半臣半仆的存在介入天子家事的理由倒是很充分。

    丁谓以下无不暗松一口气。

    赵恒喃喃问:“谁?”

    刘纬道:“使相张耆,言之有物。”

    赵恒无声一叹,缓缓闭上双眼:“出判永兴军。”

    声虽轻,架不住人人竖耳关心。

    张耆伏地泪流:“臣秉忠而言,请陛下收回成命。”

    刘纬俯身劝道:“确实欠妥……”

    赵恒深陷的眼眶中挤出一线光亮,不见人君威严,尽是为人父母执念。

    刘纬退至床尾,肃穆传宣:“诏,张耆出判永兴军。”

    陈尧佐在殿外闻声而动,冲张师德、宋绶微微一拱手,下笔如有神:门下,朕顺器名以昭大功之治,简材能以授元戎之权。眷沉雄之英,扬忠实之效。肆颁异数、诞告群功……

    张耆妄想以情动人,不停叩首,泣不成声。

    刘纬明着敲打:“请张使相除永兴军不法豪强,例如赵谏之流。”

    张耆愕然抬头:“你……”

    刘娥、赵祯全程视若无睹,静静守在床头。

    刘纬满腹焦灼,毫不留情,“石公送张使相一程。”

    石普二话不说,拎着张耆胳膊就往外拖,至廊下方撒手,不屑啐道:“现在是什么时候?早干嘛去了?”

    张耆不敢跟石普这样的老军棍较真,又在阶下行了一套三拜九叩礼,怏怏而去。

    陈尧佐暗暗叫苦,笔下的溢美之词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好在殿内传宣又起:“诏,曹玮除枢密副使……”

    陈尧佐连忙又冲张师德、宋绶拱了拱手,脸上多出些谄媚的笑。

    张师德、宋绶目不斜视,微微颔首,默许陈尧佐行张冠李戴之举。

    宋制,知制诰、翰林学士为内外词臣,掌诰、诏、令、敕等撰述。

    宰执除、罢等大诏须具本取旨,或是直接聆听上意,有一定的基调和范畴,通常需要至少一夜酝酿。

    福宁殿东廊下的这种即时画旨方式实为开天辟地第一遭,谁都做不到游刃有余。

    杨亿、刘筠、晏殊就在为钱倧的吴国王之封伤脑筋,因其事迹尚需厘清,手边却无文献参考。

    本想放一放,福宁殿内的传宣似乎已尽,不得不捡起硬骨头先吭。

    杨亿早就绝了上进的可能,心态最平和,一边打量正为东王妃封诏而黯然神伤的晏殊,一边寻思:之所以兴师动众,仅仅只是因为封刘娇为东王妃存在争议……

    突然,殿内传宣又起,是赵祯那处在变声期的独特嗓音:“诏,枢密使刘纬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

    陈尧佐笔下一滑,又废一稿。

    孙奭、杨亿、刘筠、晏殊、张师德、宋绶尽皆骇然,相顾失色。

    开朝以来,宰臣之列,强不过赵普、久不过赵普、横不过赵普、权不过赵普。

    但赵普拜相,也是先卸下枢密使一职,再充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

    赵祯嘴里的那个“兼”字,彻底颠覆已经施行六十五年的政军两府分离制,使文武二柄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