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盛世_第二十一章 大争之世 (十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 大争之世 (十五) (第1/2页)

    史上。

    曲阜孔氏,不预庸调。

    周世宗柴荣登基之后,始均孔氏田,并抑为编户。

    孔氏特权,自此不再。

    但好景不长。

    太平兴国三年,赵光义又封孔子后人为文宣公,并免科差。

    改名仙源的曲阜、乃至兖州渐渐成为孔氏自留地,引来无数黎庶投靠,科役渐成空谈,乱京东一路风气。

    ……

    五十五年后,诏复世宗旧制。

    大庆殿外,数百文武聚集,哽咽不绝,看似为孔,实则为己。

    殿门纹丝不动,院门却关上了。

    刘纬领着范讽等重臣堵住叩阙百官去路,冷冷喝道:“请陛下收回诚命不是不可以,兖州万顷良田科役又该由谁来承担?”

    有官揖道:“请相公明鉴,圣人之后,历来如此。”

    刘纬问:“汝不识字?不知诏复世宗旧制是何意?”

    那人倒趋数步,躲入人群。

    刘纬冷嘲热讽:”尔等感动天地,怎就不愿意承担孔氏科役?指望民脂民膏尽孝?礼义廉耻何在?青史提及今日,又该如何落笔?”

    又有一人出列,“下官不才,愿以俸禄致敬孔庙。”

    “大善!”刘纬盛赞,“堪为师表,发回原籍任教。”

    一刀笔吏闻声而动,请那官员登记姓名。

    百官哗然。

    刘纬慢悠悠的逼近人群:“尔等有家小奉养,黎庶不也有父有母、有儿有女?”

    百官让出一条羊肠小道。

    刘纬又问:“为往圣继绝学不能光凭一张嘴吧?尔等不愿出钱,可愿尽一分力?”

    百官退避三舍,让出一条康庄大道。

    刘纬怒不可遏:“尔等不愿出钱,又不愿尽力,却来逼太后、陛下以民脂民膏养千年世家,良心何在?又或者……根本就是想成全岁储粮十余万石的仙源孔氏称王称霸?”

    百官噤若寒蝉。

    刘纬痛心疾首:“敢为势家请愿?不敢挺身而出?斯文败类!”

    又有一官出列:“请相公明示。”

    刘纬从善如流:“自汉以来,仙源孔氏世代出仕,汉封宣尼公、北魏封文圣尼父、北周封邹国公、隋封先师尼父、唐封文宣王、武周封隆道公,拜十朝八十帝,历千年而不衰,却无视圣人之道式微、四夷教化不彰,今有一支幡然醒悟,愿赴交州弘我正道!”

    流五千里?

    百官悟四字,化作鸟兽散。

    刘纬不愿就此放过:“请问范中丞,当直不直,制当如何?”

    范讽道:“停俸一月。”

    ……

    是日,诏右谏议大夫、知兖州、孔子四十五代孙道辅改知澶州,他满是忐忑的赴中书过堂。

    吕夷简“抱病”参预,晏殊等人陪坐。

    刘纬只是轻轻一问便将孔道辅按在地上摩擦:“孟宁何许人也?”

    孔道辅但汗不语。

    所谓孟宁,是孔道辅到任兖州之后的一大政绩,他不仅在邹县东三十里外找到孟子冢,又在邹县西二十里处寻得孟子第“四十五代孙”孟宁,并向中书举荐。

    刘纬半点情面都不给:“四十五代?孟氏能跟孔家比?享一千年锦衣玉食?五十四代更合乎情理。”

    孔道辅汗如雨下。

    刘纬轻喝:“仙源孔氏乱我兖州一州科差不够?还想再捧个圣人出来?”

    孔道辅连忙撇清:“下官心切,为人所趁。”

    刘纬声色俱厉:“哪来的圣人?要么已死!要么去死!仙源孔氏有什么资格以孔庙为家?”

    孔道辅力争:“太宗、高宗圣恩,非孔家所愿。”

    刘纬拍案:“请孔大夫过目。”

    刀笔吏双手奉上:“这是太平兴国二年兖州代上奏疏,仙源孔氏先诉于州,太宗方降特命免之,请孔大夫过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