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本无才空觊大位,虽有谋难得始终 (第2/2页)
即将开始的审理,蒙上了一层既神秘,又诡异的气氛。 处于父子君臣之间,又是谋反这种十恶不赦之案,很难让人轻装上阵。 审判团很快得出结论,李承乾谋反案件,证据清晰,理由充分,是一个铁案。 毫无疑问,李承乾不是一个单独的战士,顺藤摸瓜,拨出萝卜带出泥,在朝中大臣之中,必定会揪出几条大鱼。 侯君集首当其冲。 其实侯君被集牵扯进李承乾谋反一案,李世民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因为张亮早就在李世民面前参了侯君集一本,说他有不臣之心,但李世民并没有立即发作,而是想等待证据确凿时收网。 现在该收网了。 但这种结果,于李世民而言,伤心痛苦失望愤恨,或许兼而有之吧。 他以国士对待侯君集,但侯君集却辜负了他的期望,这一世君臣,终是不能善终。 也许生命之中早有定数,每个人,不过只是完成他自己的剧本而已。 侯君集的剧本要接近尾声了。 自从攻灭高昌,拓地千里,轰轰烈烈回朝,却被弹劾下狱之后,侯君集心生怨望已久。 贞观十七年,他的老朋友,也是老战友张亮上任洛阳都督。 洛阳虽然是大城,也是中原的中心,但毕竟远离长安的权力中心,也远离李世民身边,本身就低人一等,大体被权力中枢边缘化了。 作为李世民秦王府的嫡系旧人,也是李唐王朝的元老功臣,张亮的心中难免有些不平。 侯君集准确把握到张亮不甘之心,有心激怒他,便语带不善,心存挑唆地说:“何为见排?”
意思是谁把你排挤到洛阳去了呢? 张亮毫不客气地说:“是公(侯君集)见排,更欲谁冤?” 侯君集等的就是这句话,他见气氛已达到了,就说出了心底话:“我平一国来,逢屋许大嗔,何能抑排!” 显然,这是直接抒发对李世民的不满了。 侯君集见话已说到此处,颇有不吐不快的想法,便攘起袖子,大声说:“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 但侯君集看错了张亮,张亮或者有不臣之心,却似乎不想搅和侯君集这趟混水,或者他也怀疑是侯君集的试探之语。 这件事情,有个不太美好的结局。 张亮将侯君集的原话,原封不动地向李世民检举报告。 李世民心中大痛,他于侯君集,委实已仁至义尽,虽然侯君集才能远不如李靖,但在李世民一朝,侯君集的份量要过过于李靖。 即使李世民从中牵线,还让侯君集学兵法于李靖,他对侯君集的恩宠,也远远超过李靖。 因为,在本心上,在本质上,他李世民已经将侯君集视为自己的心腹,是自己的人。 而在贞观一朝中,侯君集已经掌控最重要的吏部和兵部,达十三年之久,自己一番苦心,终于是错付了。 李世民心中虽痛,却并不慌乱,更没失去理智。 他平静地对张亮说:“卿与君集俱是功臣,君集独以语卿,无人闻见,若以属吏,君集必言无此。两人相证,事未可知。” 李世民并未追究此事,或者他私心深处,依然希望侯君集只是怨望,而不是造反。 或许侯君集可以回头,才可以成全这一世君臣缘份。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李世民收藏住自己的怒火和不满,对待侯君集依然如初,并且,在绘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时,侯君集也高居前列。 但人的命运,早有定数。 侯君集并没有体会到李世民的深心,反而囿于成见,在怨望之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不能回头。 他虽然咎由自取,却也是栽在自己人手中。 侯君集被他的女婿贺兰楚石,扯进了李承乾的太子集团。 当时贺兰楚石是李承乾的千牛卫,因为他的关系,李承乾得以和侯君集结成联盟,多次向他请问自安之术。 侯君集是个真正的阴谋家,他知道即使自己起兵,但对手是战无不胜的李世民,不见得有百分之百的机会成功。 但如果借助太子的力量,先将李世民拉下马,再进行下一步的大计,就有很大的成功希望。 侯君集有理由这么自信,他认为李承乾以太子身份虽然有可能成功,但其为人暗劣,根本就没有治国之才,也没有治国之福。 只要扳倒李世民,再对付李承乾,不过是手到擒来。 于是,他假意全力支持李承乾的谋反大计,将自己双手高举,对着李承乾宣誓效忠说:“此好手,当为用之。” 但侯君集毕竟不是一个天生的阴谋家,更不是一个无耻的政客,他心中有愧,心内不安,难免郁结于心,发之于外。 他反常的行为,引发了他老婆的怀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