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十六 扫地出门 (第4/5页)
许可以变卖。 一大清早,母亲匆匆忙忙跑到姥姥家商量,想把姥爷的彩瓷八仙过海八尊神像卖一尊。姥姥勉强同意,母亲用布包了一层又一层,偷偷跑到古玩店,老板一看是清代瓷器,价钱给的不菲。母亲喜不自禁,很快给四姐买了绸缎被褥、几套新衣。婚礼那天四姐打扮得漂漂亮亮,男方雇两辆人力车,新郎把四姐接走了。 新婚燕尔陈对绵热情礼貌。新鲜两个月后,陈的恶习逐渐暴露。他油嘴滑舌,吹牛撒谎,识字不多,喝酒吸烟。卖布匹赚了钱,就大吃大喝赌钱;赔了钱回家找茬打骂老婆。起初四姐也反抗,但反抗的结果招来更恶毒的辱骂,更凶狠的毒打,她只好逆来顺受。四姐回娘家总是满面愁容。母亲问她,她回答:“没事。”有一天她又被打得满脸伤,实在忍受不了,没办法跑回娘家。母亲在给jiejie脸上涂药水的时候,看到她头上一个个血疙瘩,掀开衣服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新伤连着旧伤。母亲的眼泪簌簌落下,一把搂住四姐说;“孩子,你怎么忍受的呀!”四姐放声大哭,诉说了陈虐待她,打骂她的一桩桩一件件恶行。母亲说:“不回去。就在娘家住。”过了一些日子陈来我家赔礼道歉,要求四姐回去,她不答应,母亲也断然拒绝。陈蔫蔫地走了。姐在娘家住了一个多月,陈来了四五趟,央求母亲劝四姐跟他回去,并保证再不会打骂她。母亲劝姐再给陈一次改过的机会,并叮嘱:“他若再动手你马上回来。”过了十来天,姐哭着回来对娘说,陈又赌输了钱,抱着陪送她的一条绸缎被子去抵押赌债。她拽着被子,死也不放。陈气急败坏,将被子撕得一条一条的,又把姐劈头盖脸打一顿。姐泣不成声地说:“不跟他过了。”母亲说:“跟他散。人被打成这样,人要紧,离婚不丢人。”母亲——一个封建婚姻的奴隶,为女儿,,她豁出去了。她冲破封建思想的羁绊,为女儿撑腰。不久四姐离婚,逃出火坑。 三姐婆家离我家很近,有时我在街上玩,不知不觉就跑到她家。有一次去看三姐,她躺在床上,脸色不好,时而咳嗽,我要走的时候,她从抽屉拿出一个手绢,手绢里面包着二个杏儿,她悄悄塞到我口袋,小声说:“回家再吃,别让婆婆看见,是林偷偷给我买的。”回家我报告了母亲,她当即去看望三姐,买了水果,烙几个烧饼.。 母亲看见三姐满脸病容,身体孱弱,发着低烧,偶尔咳嗽,痰里带血丝,屋里昏暗凌乱。母亲坐在三姐身边,拉着她的手问这问那,姐回答:“医生看过,每天吃药。婆婆看我实在干不了活,也不使唤我了。林本想在家里照顾我,公公却催促他到店里上班。” 三姐的眼泪顺着眼角滴落在枕头上。母女有说不完的话,母亲劝说;“回咱家休养一段时间吧,在婆家太抑郁。”她婉言谢绝,她知道娘家人口多,生活艰难,不忍心给娘家增加负担。天黑了,母女依依惜别。 后来隔三差五母亲、哥哥、嫂子轮流去看望,三姐的病情不见好转,后来竟高烧不退,医治无效,肺结核夺去她年轻的生命。 三姐走了,母亲好像丢了魂,整日懵懵懂懂。 四姐经常哭哭啼啼,婚姻失败,又失亲人,伤心至极。细心的嫂子提醒母亲,说四姐的身体有问题,并劝慰道:“你也不能这样伤心不已,你的情绪影响全家。”母亲仔细观察四姐,她两颊绯红,早晨干咳,倦怠无力。四姐,同二姐、三姐的病症相似。母亲心里害怕,很快就带四姐去看医生。诊断是肺痨,给开了一些中药。连服数日病情不见好转。母亲打听到一位西医,又带四姐去看病。医生说从外国进口一种叫链霉素的针剂效果很好,只是价格昂贵。且要打几个疗程。母亲回家跟哥哥嫂子商量,大家一筹莫展,没钱呀,刚强的从不轻易求人的母亲为女儿治病四处告借贷。厚道的亲戚朋友熟人,卖粮食凑钱借给母亲。 母亲带着四姐,怀里揣着用布包得严严实实的一些钱去看西医。医生给四姐看过病,母亲把钱一分不剩全给了医生,医生说;“钱只够买五支药,还缺三角钱。”医生出于同情,免了三角钱,给了五针,,叮嘱每天打一针。打了五针,四姐的低烧退了,咳嗽轻了。没钱买针剂,依旧买便宜的中药断断续续吃,而病情时轻时重。 家里养着一头猪,原来打算年底卖一些,再留下一些,一家人过年解解馋。可是四姐的病只有西药疗效显著,那药贵呀,哪儿去弄钱?于是母亲与哥嫂盘算,年底把猪宰了,留下半个猪头一副下水,其余的卖成钱给四姐买链霉素治病。 可惜四姐没能等到年底,突发高烧,几天后病逝。母亲捶胸顿足拍着她的棺材:“你怎么没等一等啊,娘没能救你呀。”母亲流着泪一遍又一遍地后悔自责。其实解放前和刚解放时肺结核俗称肺痨,就是不治之症。母亲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都是二十刚出头死于肺结核。母亲多少心血,多少辛劳,多少期盼都化为乌有,她的心碎了。 三十二阶级烙印 从土改到八十年代初,几十年间人们被家庭出身影响着,从小学生到耄耋老人无一例外。动辄填表格,其中必有家庭出身一栏。什么出生登记表,升学、入学登记表,招工、工作简历表,各种运动调查表,等等。仅从出身一栏,便把人分成好坏两类,红与黑。各部门头头们只需一看你填的表格,就知道你身上的“阶级烙印”,对你的态度马上分明:对出身“好”的重视;对出身“不好”的歧视。 填表时出身不好的大多坐在角落里,他们头不敢抬,如坐针毡,芒刺在背。把表格工工整整填写完毕,然后低头用眼角的余光窥视左右,乘无人注意时,把表悄悄放到头头的办公桌上,塞到其他人表格的中间,惟恐被人看见。惟恐被更多的人歧视。 “出身不好”将他们钉在耻辱柱上。所谓“不好”并非祖上无德,也非本人作恶,他们中大部分辛苦经营,勤俭持家,攒下一份殷实家业,因而被入“另册”。 六十年代初考大学不看成绩看出身,高中毕业填报高考志愿,志愿表后附一张政审表,出身成分,父母亲属工作,有无历史问题。家庭成分高或家庭成员有历史问题一类院校一律不得录取,不管成绩考的多好,只能上部分二类和三类院校)。“阶级烙印”几代人的精神枷锁,不敢说不敢动,学习再努力工作再积极,都是白瞎。正像一幅对联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不行也行。” 三十三婆婆亲娘 嫂子是个多产母亲。三十多岁,五个孩子。母亲常说:“生孩子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可得小心伺候。”嫂子坐月子期间,母亲对她限制很多:不许用冷水,不许用扇子,不许下地。嫂子闲不住,想在床上做点针头线脑的小活,母亲数落道:“月子用眼多,以后眼就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