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九章:司马微、胡昭加入 (第4/4页)
楚道貌岸然的世家子弟,对于教授寒门子弟甚至贩夫走卒,他并没有半点心里准备,追随金良的利弊之间,他反复衡量,很快就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金良见胡昭陷入沉思,便示意身后躁动的典韦等人安静下来,一群人陪同胡昭静静地站立在荷塘边,等待胡昭最后的决定。 金良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但他不打算就这样放过胡昭,既然不能礼聘之,那就力聘之,就像历史上曹cao屡次派人请司马懿,司马懿都托病不从,曹cao便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恐惧。只得就职。既然曹cao对胡昭徒弟用这个招数,那么吕布对胡昭也可以如此。 胡昭慢慢抬起头,凝视着郭嘉:“奉孝,既然你已经为贤霆公出力,又何须为师前去奔波?为师我只想做闲云野鹤,归隐山林。” 郭嘉冷冷一笑道:“先生,我跟随您多年,怎不知你胸中抱负。不为姜子牙,便为孔仲尼。先生,你却不曾想过,姜太公若不逃离朝歌奔赴渭水垂钓,文王那里认得他;孔圣若不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儒学安能传遍天下。先生,你隐居山中,却想闻名天下,岂不如缘木求鱼?先生,有史以来。何曾见过如此明主,大好机会摆在先生面前。唾手可得,先生,万不可失之交臂?!” 胡昭像是没有听到郭嘉在说什么,直愣愣地看着郭嘉的面目,过了半响,才低声叹息道:“奉孝,前几日我曾为你观过相貌,虽遇明主对你言听计从,然而你却有壮年夭折之命数,活不过四十岁,但是今日再看你相貌,却有高寿之运,活到八十岁不成问题,而这改运之人,算来算去,便应在贤霆公之身。你一旦追随与他,厄运瞬间改换,如此英主,竟能逆天改命,我胡昭胡孔明,敢与天公比高否?!不如顺应时势,辅佐奉先公吧!” 胡昭应该有相面之能,想想历史上他曾做司马懿之师,当时司马懿身为世家子弟,恃才傲物得罪了一个同学,那个同学便想伏击司马懿,胡昭翻山越岭,赶去劝说那个同学,司马懿才安然无恙,想必当时胡昭已经看出司马懿的贵相,而胡昭在历史上拒绝袁绍、曹cao的征召,也许正是看出两人各有各的不长久。胡昭应该通晓谶纬之学,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光武帝刘秀曾以符瑞图谶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宣布图谶于天下”。当时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甚至也要向谶纬看齐,以至于出现了一个悲剧性的谶纬“代汉者,当涂高”,刘秀也深信不疑。胡昭应该也通晓易学,东汉时期的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绩都是易学大师,尤其是荀爽的易学,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故在后世研究易学中,经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据说,袁绍家传家之学便是京房的象数易学,易学跟谶纬相互照应,才让他们对“代汉者当涂高”深信不疑。荀爽在颍川书院讲易学,胡昭应该跟随听讲多年,悟透了易学奥秘,反倒是荀家子弟荀彧荀攸投得曹cao却落得了被逼自杀的下场,从这点便可看出他们不通易学。 胡昭想通后,遂整顿衣冠,走到金良面前,行了一个大礼:“胡昭拜见贤霆公,愿奉贤霆公为主,至此一生,忠贞无二。” 金良大喜,他没有听清胡昭跟郭嘉说的最后一段话,还以为是郭嘉劝服了胡昭,便上前准备把胡昭搀扶起来。 胡昭坚持拜服在地:“还望主公宽恕胡昭盲目拒征之罪,主公若不宽恕,胡昭不敢请起。” 金良笑道:“孔明先生,不瞒你说,我已经做了礼聘不成就力聘的准备,不论先生意愿如何,我都不忍心见先生如此大才空落荒野。请先生暂且恕我金良莽撞之罪。” 胡昭不是一个拘谨的人,一听金良这样说,便径直站起身,笑道:“贤霆公请放宽心,我这轮明月是不会照向沟渠的。” 众人听胡昭这么一说,原本欣喜的表情都忽然变得严肃起来,他们都想起了金良数日前被荀彧四人敬而远之的事迹,金良当时无奈地对天长叹:“我欲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句诗不胫而走,数日便传遍了洛阳大街小巷,也传到了豫州颍川郡,传到了颍川书院。大家都不敢露出笑意,唯恐金良以为大家在嘲笑他。 金良却淡淡一笑:“世间唯有孔明先生这般有慧眼的人才有明月照九州之名,那些有眼无珠明珠暗投之辈恐再无明月照九州之分。” 胡昭、司马徽、徐庶三人都要留在颍川劝服家人,收拾行装,都需要十多天的时间,金良便拨给他们三十名赤忠卫队员,说是帮忙守卫,其实也暗含监视之意,虽然言谈投机,但金良也怕夜长梦多,他们身在世家子弟密布的颍川书院里,再被其他口才矫健的世家子弟说服一下,执意不跟金良混了,该如何是好呢。 金良又把准备好的奇珍异宝赠与四人,因司马徽琴艺颇高,便送他一架倚桐古琴;因胡昭擅长书法,便送他一套狼毫玉笔;因郭嘉好酒贪杯,便送他一对银质酒樽;因徐庶上有高堂,便送他一尊西王母玉像。这些礼物本来就是奇珍异宝,上面又镶嵌“御制”二字,更显贵重。这些人以为是这些礼物是太后赏赐给金良,金良又转赠自己的,既然拜金良为主公,主公给的见面礼不能固辞不受,在再三推辞后,个个面带微笑地收下了。这些礼物自然是金良在十常侍之乱时从皇宫里顺手牵出来的,此时借花献佛,却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金良又给每个人十斤黄金作为搬家费用。金良知道,这些贤才投奔一个主公,主要考虑的是能否一展所长能否实现理想,而非金银财物,如果在第一时间就把财物亮出来,反倒会让这些生性清高的名士看轻自己,等他们答应跟随自己,自己再赠与礼物便顺理成章,他们也不会受之有愧,还会因为自己赠礼厚重而对自己好感倍增。 这一点儿跟后世找女朋友一样,对于那些清高自傲的女人,一开始就拿鲜花、钻戒、名车去砸,只会让那女人更矜持,更远离自己,但如果一开始就平等相处,通过沟通了解增进感情敲定关系,再送礼物,便事半功倍,会让关系突飞猛进。当然,对待那种本身就看重金银财宝等物质利益的人,就要在第一时间里拿出厚礼,如同去泡那种物质性的女人,就只能用钱猛砸。 很显然,在三国时期,除了许攸、杨松那样的家伙以外,其他文臣谋士多半是看重主公本身的名望和影响力而非财物。而且,如果那人看重财物甚于金良本身,金良也不会上门征召的。 司马徽、胡昭、徐庶三人便准备动身回颍川家里收拾行装。金良也准备带着郭嘉等人一起先行回转洛阳。 ps:劳动太累耽误更新。非常抱歉u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