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八章 漏风 (第2/3页)
多个回合撕杀之骏马奔跑的模式,是急奔、急停“紧”接着一次又一次地急奔、急停。回到其以之譬喻的原型,就是:涩势之法,在于疾势、急停“紧”接着一次又一次疾势、急停式地书写。 祝嘉先生以简明易懂的语言述说了涩势的用法:“‘涩’的用法,是要步步停顿,是要把长画变为短画。所以画无论怎样长,也不会靡弱而成强弩之末。”所谓步步停顿,即一步一停,每一步就是一个短画,每个短画都可疾势而书。把长画处理成多个短画的集合,则任何长画都可以是疾势而书的集合,因而整个长画都能笔力劲健。 但是,“唐、宋以后书家,渐渐忘了‘涩’字的意义,画的中截,就觉薄弱,两寸以上字,就是苏东坡也不能免,画的中截,就乏饱满劲健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疾涩”两字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虽未明言却至为关键的要素,往往被人忽视或误读了,使人容易“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 最容易出现“手迷挥运之理”的地方是毫不起眼的停笔处。这里是个节点,连结着前后两个短画,需要在一个物理分析证明了的明确理念下做出一系列合理的运笔动作。 其理念是:无论何种点画、无论在点画的任何位置,欲其得力,一定要以很高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去书写,用笔要为达此目的而cao作。 系列的动作包括:控制停笔的稳定;停的瞬间,轻提锋毫,使之与纸面若即若离,并同时通过衄逆使腕关节复位蓄势;脉冲式地轻灵转动已重新蓄势的腕关节,发出新的爆发之力。依靠这一新爆发力,就在停笔处将锋毫实按,开始新的“高速起笔,加速疾行”,进行新短画的“疾势”而书。 停要停得稳,是为杜绝像急刹车那样出现减速慢行段,这种慢速滑行无疑背离了疾势而书、速以取劲的要求。因此不要等到势衰力弱之时才停笔,要在“须有不使尽笔力处”,即尚在加速过程之中、还有势有力之时就断然停笔,这样才有力将笔擒得定,避免缓慢速度行笔的出现。 可见,无论急停、停笔瞬间的轻提、衄逆以至重新蓄势和发出新的爆发之力,每个环节都是为保证各个短画皆在“高速起笔,加速疾行”的过程之中写成。 还应看到,被说成属于“楷书”笔法的“提按”,其实早就伴随在各种书体的每一步的蓄势发力之中。凡是为了重新蓄势发力而停顿之处,几乎都是有提有按之所在,轻提以蓄势,实按则发力,所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正是此意。 因此,疾与涩,虽称二法,但“疾势”是真正的核心,“涩势”只是为实现“疾势”行笔所需要的重新蓄势发力而创造的技巧。它们的关系是:因疾得力,为疾而涩,涩则能疾。连结两者关系的纽带是停笔瞬间的重新蓄势发力。疾与涩两者的结合,就是“步步停顿,步步发力,步步疾行”。 这样急奔急停的疾涩行笔,行有行的笔力,停有停的笔力。停笔处之所以有笔力,是因为停笔处不但有速度,而且有两个速度:停笔瞬时的“住笔”速度和重新起笔的“起笔”速度。“起笔欲陡峻,住笔欲峭拔”。陡峻、峭拔者,有如悬崖峭壁,又高又陡,形容起笔速度很高而且是脉冲式的突然产生,住笔速度也是很高而突然停止。两个高速度同在一处,使停笔处的笔力不同于只有单个速度的“行笔”的笔力。参考古贤的喻意,“行笔”写出的短画,有如一段脊椎骨;停笔处的两个速度连接两个短画,就像筋腱的筋力连接了两节脊椎骨。故“行笔”的笔力是“骨力”,停笔处的笔力是“筋力”。慢速行笔因短画浮滑而骨软乏力,慢速滑行而停,则停笔处因速度几近于零而无筋。无筋的结果往往会成为墨潴。 涩势有时被称为迟笔,只是由于步步有停顿而非“行”笔“速度”缓慢,绝不可把因停顿用时较多而“迟到”的“迟”,理解成行笔速度缓慢。否则停笔之时就会犹疑,出现减速慢行,更不敢果断地蓄势发力,就把握不好疾涩之法了。试想,如慢速行笔也算得法,古贤何必强调要“擒得定”? 则说得非常明确:不管何种笔画,行笔都要加速而书——“导之则泉注”;停笔要擒得定——“顿之则山安”,要像大山一样巍然不动,使住笔“峭拔”。 当然,不要忘了在“停顿”的瞬间需要完成系列的动作,尤其要蓄势发力。 駃之“战行”,根据战况可以沿着直线,也可以沿着曲线,甚至团团转,有如电视画面中的三英战吕布。曲率半径很小的战行,就是书家所说的挫笔:“挫者,顿后以笔略提,使笔锋转动离于顿处,有横、有直、有转,看字之体势,随即用收笔或又用顿运行”。可以说,挫笔是专为在狭小范围内也能高速疾势而书的涩势。它在曲线战行中高速迴转,半程虚、半程实,出虚则蓄势,入实则发力,即使书写的笔画范围受到诸多限制,如画的两端、转折以及包括调锋在内的直画的内部,也能痛快淋漓地实现很高的行笔速度和加速度,做到处处都疾势而书,使点画得势得力而劲健。正是这种窄小范围内的高速迴转,很可能被一些书家误读成“绞转”了。 总之,无论还是,强调的行笔节奏是疾势与急停的交替。 现在关于节奏的论说,从论文到教科书,往往被说成快速行笔与慢速行笔的交替,自然远离“晋人笔法”的真谛了。把“迟”演绎成“速度缓慢”,可以说是“渐渐忘了‘涩’字的意义”、不解“涩”是为了重新蓄势发力、是为了“疾”,所种下的苦果,是宋元以后帖学日渐式微的重要原因。 “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是立足在的基础之上的,那里早有了关于藏锋与藏头即要求中锋铺毫的规定,是行笔的大前提,因此当我们抛开背景,独立进行说明时,应补上这一前提: 在中锋铺毫的前提下,以疾、涩之法行笔,处处以疾势而书,这就是晋人笔法。 3.“晋人笔法”面面观 数学泰斗华罗庚谈论如何读书时说到:读书要从厚读到薄,再从薄读到厚。 此前我们可以说主要是从厚到薄,下面尝试从薄到厚。 自古至今,在历代书论中可以看到关于用笔的很多说法,如:一波三折,如锥画沙,如屋漏痕等等,后人都给它们冠以相应名称的不同笔法。其实,那只是很多的比喻,不要以为每有一种新的比喻就是一种新的笔法。“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本来就是以比喻述说用笔之法,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或具体cao作的描述,需要读者根据自身的感悟去理解。形形式式比喻的所谓各种笔法,只是各个书家根据自身最熟悉、最能触动其灵感的事物,去表述其对疾、涩之法的顿悟罢了。我们不妨举其要者加以说明,可证“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非虚,尊其为“晋人笔法”言之不谬。 一波三折——“一折”即衄逆,逆向而动,是为完成涩势战行中停顿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