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漏风 (第3/3页)
瞬间所要做的系列动作,重新蓄势发力,只是这里以“折”称之以代“停顿”而已。常见后人多以首折、中折、末折释其义,那是把“三”当作实数了。其实这里“三”只是个虚数,可以是三折,也可以是五折、六折乃至更多的折。例如,“磔笔出锋前,宜逐步衄挫往复其锋,边走边提,至调到中锋时方可出之”。可见,光是“末折”就可以“往复其锋”,多次折返。所以“一波三折”乃“步步停顿,步步发力,步步疾行”的同义语,是钟繇、宋翼所领悟的疾、涩之法的自我表述。
如锥画沙——诸遂良的比喻。当代书坛都认同这样的阐释:“锥画沙....,若果是轻轻地画过去,恐怕最容易移动的沙子,当锥尖离开时,它就会滚回小而浅的槽里,把它填満,还有什麽痕迹可以形成,当下锥时必然是要深入沙里一些,而且必须不断地微微动荡着画下去,使一画两旁线上的沙粒稳定下来,才有线条可以看出”。如果锥一离开,沙子就滚回槽里,那末无论锥入沙多深,画出的沟槽总是会由于沙子的滚回而变浅,槽壁必是斜面,两个斜面的接合部即槽底以及槽壁与沙面的接合部,都将是圆弧状的“倒角”。这种能看得出的弧状倒角“痕迹”,与当年陆彦远因“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而顿悟者,大异其趣。沈老是把江水边的沙子看作堆在城中的散沙了。无论如何,在人迹少到的岛上江水边,“沙地平净”而湿润。这样的沙子,“以利锋画而书之”,沙子几不滚动,沟槽的两边几为直壁,因此富有“劲险之状”。然而,如果只是一画而过,锥锋必定不“沉着”而渐渐离开沟槽,飘出沙面,所画也就不会“明利媚好”了。故必步步为营,节节发力,往复折返,方能使整个沟槽劲险、明利、媚好。借此以喻疾涩之法的行笔,确实是相当形象的了。 如印印泥——在“封泥”上盖印,“要不轻不重,恰到好处,并微微左右揺动,方能盖出清晰的印迹”。书写时下按的轻重取决于点画粗细的需要,是不言自明的事。故这一比喻主要强调盖印时的左右揺动,即控制笔毫的迴转式转动的手腕动作,是比喻曲线战行的挫笔。 屋漏法——漏者,“物体由孔缝透过或滴下”。试看水滴之运动:初时附墙之水滴并不立即下落,待积水渐多水滴过重而突然沿壁加速而下,但很快即停止下落,因沿途水分渐少变轻之故。待水分重新积累加重,水滴又重新下落。屋漏之水滴就是这样停停滴滴地运动,积水的过程有如蓄势发力的过程,水滴的下落正是加速的疾行。所以屋漏法也是疾涩之法的一种比喻。 荡桨法——黄庭坚“来樊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槕,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被称为荡桨法。拔槕即蓄势,落桨则发力,山谷正是从荡桨的节节蓄势、桨桨发力的动作中,感悟到了疾涩之法行笔的真谛。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米老的八字真言大多被后来人解读为画端的收笔法,然而,他是以此作为对别人问及“书法当何如”的答辞的,从逻辑上说,释为画端收笔法很难令人信服。人家问的是书法应该如何用笔,回答却“犹抱琵琶半遮面”,不管前面是否平直而过,只说画端如何收笔,于情于理不通。梁同书说得明白:“只是处处留得笔住,不使直走。米老云:‘无垂不縮,无往不收’,二语是书家无等等咒。”而“处处留得笔住,不使直走。”正是将长画写成短画积累的疾涩之法用笔特征。联想到当时特定的对话情景:米芾要用三言两语应对,以此八字真言道“尽”笔法的精义,作为书法用笔普遍规律的回答是非常得当的。无论“缩”还是“收”,与一波三折之“折”的意义等同,所以这八字真言与一波三折,异曲而同工。把米老的八字真言限于画端的收笔法,或许就是产生使点画浮滑的“平直而过”式书写的重要源头。 横鳞竖勒——这本是最后一则的内容,但书坛对“横鳞”的阐释也不尽相同,其中刘小晴先生的见解最精辟:“鳞,动词,喻写横画时好像用刀刮鱼鳞时,腕由左向右,逆势涩进的动作”。故“横鳞”即疾、涩之法,“竖勒”亦然,将此则说成“竖鳞横勒”亦未尝不可。它们本是涩势的内容,却另列一则,大概如沈尹默先生所言:“横、竖二者,在字的结构中是起着骨干作用的笔画,故专立一节来说明用笔之规。” 4.“晋人笔法”的运用 在“关于‘战笔’的之后,编者说:“须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不同的书体中,对各种笔法的运用都是有所侧重的。比如,在写欧阳询、柳公权的楷书时,如何从战笔中吸取有益的元素?在写大草时,又怎样在高速运笔中使点画流畅而有力度?我们切不可因为战笔是一种好的笔法,就随意运用,一定要考虑到它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的说法很有代表性,表明并未真正理解疾与涩的意义,对经典的“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有很大的保留。 请看前人的回答:“用笔之法,有言篆宜缓,隶宜疾。有言隶宜缓,楷宜疾。实则顿之则山安,导之则泉注。不论篆隶真草,皆当如是”。如前所述,泉注、山安是孙过庭表述的疾、涩之法。就是说,不论篆隶真草,不但可以、而且“皆当”运用疾、涩之法,其应用不受书体的限制;“以疾涩通八法之则”强调了无论横、竖、撇、捺,任何点画,都应以疾涩之法行笔。 既不受字体的限制,又是八法必用之则,请问其局限性在于何处?所谓“对各种笔法的运用”应更正为“对疾涩笔法的各种运用”才是。 再说,提出“在写大草时,又怎样在高速运笔中使点画流畅而有力度?”显然把“高速运笔”与“使点画流畅而有力度”对立起来,连“速以取劲”都不相信了。正确的提法是“为使点画‘流畅’而有力度,应怎样保证写大草时的高速运笔?”须知,“涩势”只是为实现“疾势”行笔所需要的重新蓄势发力而创造的常用技巧,倘若有别的技巧,虽无步步停顿,却能重新蓄势发力,保证“高速运笔”,那也是“晋人笔法”的不同运用,写大草时往往如此。它在高速使转中,出虚即蓄势,入实则发力;或在左盘右绕中,左盘为右绕蓄势,右绕为左盘蓄势,所以无需步步停顿而能“流畅”地重新蓄势发力。当然,仅凭一次蓄势发力就能从入实一直“加速”地写到出虚,需要有很高的功力和技巧,决非一日之功。功力不足者稍有不慎,就会落入形快而实速度缓慢的“平直而过”,点画自然浮滑无力了,诱使人们得出了“太快则滑”的错误结论,却不知其速度缓慢的本质。 总之,无论何种书体、何种点画,只要中锋铺毫,能根据点画的方、圆、长、短、粗、细、曲、直及不同部位等各种不同情况的具体需要,总能以相应的技巧重新蓄势并发出新的爆发之力,做到总是“高速起笔,加速疾行”,“行”则必疾,“停”则山安,则必笔力惊绝,“晋人笔法”可得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