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物权法百科全书小辞典初稿181-1 (第2/2页)
消除贫困、普遍实行福利社会主义提供智囊方案。(3)运用最优体制理论从宏观上来论证福利经济学的广谱性,并以此来建立国家理想境界的福利经济模型。(4)市场与价格;(5)社会保障系统;(6)通过生产委员会来协调与工人的关系。(同上书,第16~19页) 将最优体制理论运用到土地所有权专属国有化理论中是很管用的。因为土地国有化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满足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需要。问题在于,当全国所有的土地不能完全由国有企事业单位来生产经营的时候,有些土地使用权或者利用权就要下放给其他所有制的人,建设用地使用权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下放到个人。这就是丁伯根所说的政府“一手抓计划管理,一手抓市场管理”,形同一个人的左手与右手。 卡尔冈纳缪尔达尔从制度经济学之“社会改革论”入手,从宏观世界来论证福利经济学与福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重要性。缪尔达尔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到发展中国家,这些因素主要可以归结为6个,即产量与收入、生产条件、生活水平、对生活与工作的态度、制度、政策。因此,为求得一个国家的发展,就要顾及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而不能只考虑经济因素。他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现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影响经济进步的制度上或结构上的因素,经济上即社会上的不平等十分严重,而且总的来说似乎有增无减。如果不加以改革,社会就很难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因此,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缪尔达尔提出了他的实行平等主义的社会政策。第一,权力关系的改革。他认为,在许多不发达国家,权力是掌握在一些特权集团手中的,这些集团考虑的主要是自身的发财致富而不是国家的发展。因此,为了能够使这些国家的发展得以顺利进行,首先是要改革这些权力关系,也就是要把权力从上层集团手中转移到下层大众的手里。第二,土地改革。他认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农业生产,有许多牵制与障碍,而主要的困难无疑在于土地所有制与租佃制度。这些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差别很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们都严重妨碍了耕种者的劳动机会和积极性,限制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了农业生产量的低下。因此,他主张进行土地改革,在农业劳动力中对土地进行激进的再分配政策,推动农业中的平等性和制度改革,促进资本主义的方式的农场的发展。第三,教育改革。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现象,以及在社会上经济上等级森严的现象,使广大群众得不到摆脱赤贫状态的真正机会。而造成这种现象的第一方面是土地所有制,另一方面是教育制度。他在分析一些教育现象以后,提出改革的方向是:广泛开展成人教育,优先发展初等教育;停办一些普通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或者改变其教学方向;发展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以便培养更多更好的教师、医生、技师等。第四,改造社会风气。他指出一些“软弱国家”立法不完善,漏洞很多,各级公职人员有章不循,往往同有势力的集团和个人勾结起来违法乱纪。社会普遍存在腐败现象,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腐蚀剂。从政者和政府官员胡作非为,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作出决策,危及国家与政治的稳定,导致违法活动日益猖獗。贪污腐化是使政府运转不灵、效率低下的一个原因。因此,他强调要改进社会风气,反对贪污腐化。(同上书,第97~98页) 一个国家要维持或提升一定的福利水平,单靠搞生产是维持不了多久的。类似于上世纪的世界经济危机、日本房地产金融危机、亚洲金融风暴和08年美国房贷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今后还会发生。其中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房地产金融危机,令日本经济衰退二十年,美国房贷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多数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国家无一幸免,损失高达数十万亿美元。医治这种经济创伤,需要多国多年努力才能复原。
任何国家不实行土地国有化,国家财政自断财路,甭说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了,困难政府能够将公务员的工资正常发放,就算是幸运的了。 土地所有权如何与福利学经济挂上钩了呢?一来,与土地资源的巨大价值分不开。二来,与土地资源的稳定性分不开。 以上两方面条件的顺利实现,其最优条件,是土地所有权专属国有化。可以说,是土地所有权专属国有化转化为长期的、厚实的经济基础,才促使福利经济得以长足进展,福利事业长足发展。 相关法律:物权法第48条 相关名词:【中国城市之国家专属土地所有权】 字数:3888字 全面有效地保护我们的财产权是分分钟的要务 一切从现在开始hold住物权法精髓 当代物权法的开山作 宏观物权法的奠基石 物权法的饕餮盛宴 品茶品酒不如品宏观物权法 全世界物权法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1000万字的尚方宝剑 从博士后到到中小学文化者的贴身保镖 世界上内容最完整意境最深邃文字最工整的物权法巨著 中国品牌 中国正能量 《当代物权法百科全书小辞典》 《解析物权法》 好书齐欣赏 润物细无声 启动防火墙 遁入物权门 请浏览创世中文网 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电子信箱:QQ437116637或627592416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