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忙也要去旅行_0157 6064宝成小慢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157 6064宝成小慢车 (第1/2页)

    20180401小时候,我一直生活在矿区,每次随着父母去买菜都要经过矿区铁路装车站上方高高的天桥,桥下有十几股道,断断续续地总是停了许多等待装煤的火车。在蒸汽机车厚重的长鸣声中,我渐渐长大,对于火车有了一些特别的眷恋。成年后,我爱上了旅行,就把火车当作了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只要长途旅行,我就一定会坐火车,看着窗外的风景快速地向后移动,听来自天南海北的旅客讲述着各自新奇的故事。在车厢里,会发生许多有趣的故事,而我最期待的,就是那些故事。每次回家,我都会小心翼翼地把火车票放在一个名片夹里保存起来,不知不觉,到今天竟然已经攒了厚厚的一本。

    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我发现有趟很有意思的绿皮车——340公里的路程,运行12个小时,304个遂道,39站,车票是21.5元,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21块半火车”。我对这趟火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怀着对老绿皮车的敬重,我随后就踏上了旅途,决定去体验体验这趟特别的火车。

    一路风尘仆仆,我特意提前一天赶到6064次的火车始发地广元。休息了一晚上后,我早早地就起来了,兴冲冲地跑去取了提前预订的火车票。当看到火车票上“02车002号A硬卧代硬座”的字样时,我吃了一惊,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车座。

    上午五点多的候车大厅里,人并不多。6064列车检票口前为数不多的几排座位上坐着许多年龄在50上下的农民。他们cao一口四川话,背着特制的背篓,脸上的皱纹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下意识地,我给他们拍了几张相片。

    检完票后,我怀着些许期待,向月台走去。长长的绿色车厢,带着能打开窗户的车厢,显得特别的亲切,车头带着古老而陈旧的气息。上车后,我坐在火车头后面的第一节车厢。车座都是用古铜色的皮子包着,显得很老气,不大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这是一节硬卧代硬座的车厢,只是将硬卧的下铺当成硬座座位,中上铺用来放行李,一个下铺可以坐三个人。列车员不停地来回巡查着,发现有旅客私自占了中铺、上铺位置的,就会去驱赶。走廊里也有一排靠窗的座,旅客们可以打开车窗看看外面的风景。只是小桌子下面少了充电插口,到底是有些不便。

    列车缓缓地启动了。我把包包放在中铺后,就背着相机向车尾方向走去,想看看这绿皮火车与现代火车到底有何不同。车厢里几乎没有什么旅客,两个车厢的连接处停着一辆手推的茶炉子,茶炉子中间还带着一个小烟囱。看炉子的外形,应该是可以推着烧煤的,这也许是一个在博物馆里都无法轻易看到的老物件了。这时,列车员打开了车厢连接处的一扇小门,里面有一个烧煤锅炉,列车员从炉子里取出了些开水,直接倒在了茶炉子里,看样子是要去给旅客送开水了。

    火车行驶了二十分钟后就到达了第一站,所花时间跟网上说的差不多。之后,火车断断续续地停了39次。每个站台都很小,只有一个两间房大小的亭子,一段几十米长的水泥路面就算是月台了,没有专门的候车厅,更没有售票处,一切简易得就像是回到了电影里。几乎每到一站,我都会下车看看,或是拍个留念相片。一次拍照的时候,我注意到车厢下面有一个机器连着火车轮子,两根三角带,跟随行的游客打听了一下,才知道那是车载的发电机,用来供应车厢照明的。我有些困惑,这头顶都有火车用的高压线,整列火车的用电不都是来自于头顶的高压线嘛?怎么会每节车厢要安装一台车轮发电机呢?

    沿着车厢一直向前走去,我看到了一节6064-60周年的纪念车厢。车厢里布置得像是一个博物馆一样,车厢接头处有几块牌匾,上面用一段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宝成铁路和6403/4次火车的历史,此外,还有宝成铁路翻越秦岭的观音山展线上下四层铁路的图片以及介绍,车厢连接处则是一段结束语。几乎所有的行李架下都张贴着图片,旅客坐在座位上一抬头就可以看到。图片设计成电影胶片的样子,显得非常怀旧。每一个相片,就是一段历史、一段故事。每个车窗之间挂衣服的地方,张贴的是展现宝成铁路建设场景的图片,也有相应的文字介绍。黑白相间的老相片跨越了几十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着60年前的珍贵记忆。

    列车中间段,有一节专门为当地农民提供的车厢,车厢两边的连接处特意张贴着实时的农产品供求信息、务工信息。我仔细查看了一番:东家有几只公鸡,西家有几斤包菜,张家有几张蒜薹,李家有几只猪仔等,还留有信息登记日期、电话和名字。由于我一直在车厢里来回拍照的缘故,很快就和几个列车员都混熟了。听列车员说,为当地农民服务,这是上级要求的,哪怕是有农民要卖几颗鸡蛋,也要登记一下,于是,登记什么信息的都有。车厢的行李架下以及挂衣服的地方,也会张贴许多当地农产品的介绍,宣传当地的一些特产。

    在车厢里走动的时候,我偶然注意到一个列车员和山民的谈话。他们谈论了不少关于山民生活、卖菜行情等信息,看起来非常熟络的样子。这趟车有些山民三天两头要乘坐,以至于他们和列车员们都混熟了。

    刚从广元出发的时候,几乎每停一站,都会上来一些去风县卖菜的农民,大多数四五十岁左右,也有年龄更大些的。一个人背着一个背筐,手里再拿着一布袋菜,都是一些当地的土特产,份量极重。看到都比较吃力的,我会在停车时专门下车帮他们一起把东西扛上车。在车厢里,我还特意试着背一下看看重不重,结果,令我汗颜的是,连我这个大小伙子都有些掂不动。

    很快,本来没有几个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