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四章 朝堂改制(续) (第1/2页)
由于有了第一次军事改制的先例,朝廷上的大臣们并没有对刘辩的这次军事改制太过在意,小皇帝尚武,那就由他折腾去好了。 只有卢植荀彧等这些参与朝堂改制的策划者,才知道未来将要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袁隗倒是敏锐的察觉到了一点端倪,在朝会上上奏说道:“陛下以幼冲继位,执政日短,应以效文景无为之治,简繁政、敛兵武,与民休息,则盛世不远矣。而陛下整备军伍,以全民为兵役,实乃伤民之举,望陛下三思。” 清静无为?刘辩差点没有气得笑出来,自己若是真的无为的话,脑袋早就被人砍下不知道踢到哪里去了。 袁隗的话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刘辩正要出言反驳,卢植在一旁先张口辩道:“袁太傅此言差矣。文景之时天下初平,百姓安宁,故施无为之政与民休养。如今天下乱起,盗贼蜂拥,各地州牧郡守蠢蠢欲动。天子修武备,正是为了防止宵小作乱,危害社稷!” 本来袁隗对刘辩的军制改革也只是疑心,并没有猜到那么多,又加上卢植的话无法辩驳,便也不支声退到一旁。 几天后,朝堂上的改制正式开始了。 光熹四年五月末,大将军卢植上书天子,言朝政混乱,政出多门,正式提出了改革朝制的请求。 随即荀彧、荀攸等人上表附议,刘辩趁袁隗等朝臣还没反应过来,乾坤独断的将早就准备好的改制方案推了出来。 在朝堂改制之初,敏感的袁隗已经察觉出刘辩的不怀好意,先是上表自己年事已高,请求致仕,以此来试探刘辩的反应。 然而出乎袁隗意料的是,刘辩对他的离去执意挽留,不但如此还为他叙军功,说他历任要职,有大功于国,竟然封他为了一等蔡国公。要知道刘辩的亲信卢植在袁隗之后也只封了个一等侯,皇甫嵩军功彪炳,也仅仅是个三等秦国公。 此时袁隗对此仍然抱有怀疑的态度,然而很快的,另一个重磅炸弹砸在他的脑袋上,使得他对刘辩降低了疑心。 刘辩再次下诏,赐袁隗丹书铁卷。 丹书铁卷有什么样的功能,就不需要再繁叙了。然而看一看它上一个持有者董卓的下场,就知道这玩意实在不怎么靠得住。 不过,袁隗真的信了。 按理说,袁隗也是宦海起伏几十年,擅长权谋之术的官场老狐狸了。然而面对着丹书铁卷的巨大诱惑,仍然没有把持的住。 看来小皇帝还是要拉拢自己的,这样的话暂时就不会对自己下手啦。虽然袁隗此时已感到双方斗了数个回合,应该是到了一决胜负的时刻了。可是得到刘辩如此巨大的赏赐,最终还是放下了警惕。 朝堂改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从秦代开始的三公九卿制终于结束,在大汉帝国延续了两千年多年历史的丞相部院制开始了。 首先,刘辩恢复了从汉哀帝时期便废除的丞相一职,只不过丞相的职权被大大的削弱,并不是总揽军国大权,而只是负责政务这一块。军权仍然归将军府,由大将军统领军事。监察之权则归御史台,废司空一职,重设御史大夫统领御史台监察百官。另外,刘辩将司法权独立出来,设大司法院,由大司法统领,负责审理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实际上刘辩就是在原有三公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名大司法一职,品秩都是万石。而军事、政务、司法、检察这四项国家职能由此全部独立起来。 改制后,丞相府成为大汉帝国最高行政单位。丞相下面设亚相,为丞相副手,秩比万石。可辅助丞相的日常工作,亦可在丞相无法行使行政职能时为代相,代替丞相行使职权。丞相府设机要长史一名,秩千石,作为丞相助理负责管理丞相府日常事务。刘辩还规定当丞相和亚相都同时不能处理国政时,可由天子临时任命,由长史暂代相权。不过这基本上是出于一种极端状态下的考虑,如丞相和亚相同时都被人斩首行动,丞相府出现短暂权利真空。 九卿的官职全部废除,继而代替他们行政职能的是诸部院的尚书,由丞相统领。丞相及诸部院尚书由天子任命。后期丞相的职权扩大,刘辩也为了防止皇权过大危害国家,规定天子不可直接任命尚书,只能由丞相提名。若丞相不提名,天子无法直接任命一个尚书,可若不通过天子的任命,丞相的提名也不成立。双方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 对于诸部院的具体职能划分,刘辩即采纳了隋代的六部,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部门,将行政职能细分。吏部、工部、户部、刑部仍然是原本历史的那些职能,礼部仍负责国家庆典举行、祭祀活动、增加了对国家形象和汉族文化宣传的功能。接待外宾,进行外交事务则交给了新成立的理藩院打理。兵部的职权相比较历史上小了很多,有了将军府的关系兵部失去了对武将的选用、军令、军籍管理等多项职能,只负责国防建设,如军械的制造与研发,国防设施的建造,另外一个最主要的就是对军队的后勤供应。 在这六部之外刘辩又成立商部,负责管理帝国的商业流通运作和国营社坊、对外经济贸易。民部,成立之初刘辩就向他们给予上为帝国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厚望。负责社会福利,灾难救治,婚姻登记以及民屯等多项事务。类似于刘辩前世的民政部。农部,则负责渔林农畜及农乡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指导。 除了这九部之外,刘辩又设立了太学院、理藩院、太医院、太史院、格物院五院。太学院管教育,太医院是全国的卫生部门,理藩院负责外交和少数民族事宜,太史院负责天文历法,国家典籍,格物院则是刘辩成立的国家研究院,专门收罗一些能工巧匠研发民生或军事用具。 九部尚书下面设左右两名侍郎,为副职,代替尚书不在时行使部门职权。侍郎以下是负责诸司郎中,如吏部便有文选、考功、稽勋、验封四司。在地方上设立监,官员由地方的行政长官任命,但是职能运作要受到各部诸司的监督与控制。如户部的税监。而五院则设院令,副职为院丞,其余属下诸司与九部相同。 尚书和院令都是秩两千石的高官,除了这五院九部的官署外,刘辩还成立一些直属丞相府管辖的职能部门,如五铢铸造司,负责铸造五铢钱,设长史一名,其品秩要比其他部门下属诸司要高,和侍郎一样都是比两千石。其性质就是国家造币厂,后渐渐发展成了国家银行。 将军府的结构仍然是第一次军制改革初便已固定下来的的形式。大将军仍是将军府的首脑,其次为骠骑、车骑、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四将军。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将军仍为战争需要而临时设置,位于前后左右四将军之下。另又增设了军师将军,相当于后世的总参谋长,典刑将军,负责召开军事法庭,军中执法,登记评定军功。典农将军,负责全国的民兵管理,军屯事宜。军工将军,负责全国军队的武器管理与研发。合后将军,负责军队的后勤供应。一般来讲都是由兵部尚书兼领合后将军,但也有过出任军工将军的特例。兵部尚书是唯一一个处于常态下,制度规定的文武兼职的官员。此五位将军也在前后左右四将军之下,但在将军府处于常设。 地方上一州仍设州将军管理驻州军队,郡设中郎将,县设县尉。 大将军府仍为全国最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