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朝堂改制(续) (第2/2页)
的军事管理及顾问机关,实际上任何决策都是出于天子的手中。没有天子的虎符与诏书,将军府并没有权发动战争。将军府虽然有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权利,但实际军权都在各个地方的将军手中。将军府的将军要想掌握实际领兵权利只能通过天子的临时任命。将军府虽然可以通过换防制度对军队进行调动,但是唯一不能调动的就是驻防京畿的军队。驻防京畿的部队都是由天子亲自安排。由于京畿地区的兵权在天子手中,这样呆在京畿的将军府将军们就不敢有任何异动。 同样对于地方军队的控制上,刘辩也下达了无将军府号令不可越界,无天子诏书不可接近京畿的规定。另外,换防制度、军队里导师的政治教导、统调社的暗中监视等种种手段使得刘辩将帝国的军队牢牢的掌握在手中。 御史台的官制仍遵古例,御史大夫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中丞副之。其下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职负责纠察百官。地方上设御史监,负责刑事和行政诉讼。 大司法院由大司法负责领导,是全国最高的审判机构,并兼负责修订律法。在地方则逐级设置司法监。大司法下是司法丞,负责协助大司法开始大司法院的日常工作。不同与其他官署的副职只有一人的情况,司法丞由数人组成,负责各个司法堂的审判工作。大司法院内的司法堂按刑事案件的等级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等逐个级别。比如甲级司法堂便负责审判叛国、谋乱等重罪,而民事案件则排在往后面的级别。另外,大司法院还设有执刑司,负责督促执行审判结果。督查司,对各司法堂的审判结果进行复议、审核,以防冤假错案。督查司直接向大司法负责,可对各个司法丞的渎职、受贿、不作为等行为进行监督、控诉。 原本负责宫廷事务的少府从朝堂的官制中独立出来,改为内事府。内事府财政独立,收入主要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拨款和刘辩在全国的生意收入。内事府设总管一职,分为十三司,分别是营造司,负责皇宫或与天子有关的工程建设;广储司,负责宫廷内库;掌礼司,负责宫廷宴会、外宾接待和对外宣传事宜;内务司,负责宫廷内部日杂事务;会记司,负责宫廷收入的出纳核算;采造司,负责宫廷用品的采买和制造;慎刑司,负责宫廷刑狱案件的调查、审判、行刑;商行司,负责统一管理刘辩旗下的各种生意;文会司,负责记录天子日常起居,宫廷文件的存档保管。庆丰司,负责宫廷马政;尚宝司,掌管玉玺、虎符等印绶;内官司,负责对宫廷人员进行管理;武备司,负责宫廷卫队的武器制造,人员遴选;机要司,是天子的智囊团,为天子处理政事提供意见。这个其实是权利很大的部门,内阁上来的奏章一般都会先有机要司的机要人员过目,并讨论出结果来向天子提供处理此事的意见。若是内阁的奏章言事不合理,机要人员还会向天子提出封存返还内阁的意见。在光熹帝国前期,机要司几乎成为了帝国重要的行政审核部门。而包括机要司在内的内事府官员都不属于朝廷官员,没有任何品秩,官俸都是由皇帝的内库发放,这使得这些负责行政审核的机要人员只忠心、听命天子一人,且他们毫无品级,形成不了权利集团。这种智囊团形式的组织类似于后世明清时期的师爷,在大汉帝国以后的政治生活中,取代了宦官集团,成为了皇权与相权斗争中天子的最大助力。
刘辩最初设置的统调社仍然是独立于内阁之外,直接对天子负责。负责帝国的情报收集、官员渎职、贪污受贿的调查等多项事务。另外,刘辩还整合了印刷厂、知新社、还有军队中的导师队伍的管理,统一成立了宣导署,负责帝国的政治宣传工作。 改革后的官制由卢植出任丞相,大将军一职则由皇甫嵩担任。袁隗仍为太傅一职,可是却剥夺了录尚书事的权利,成为了一个荣誉的闲职。袁氏一党也借由此次改制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或者调离了要害部门,出任闲职,或者干脆从朝堂清除。朝堂基本上全换成了刘辩的亲信,或者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又在地方或者朝堂堪磨一段时间的司马防、郭嘉等人。 像荀彧便出任了户部尚书一职,未满四十便出任内阁部首,可以说算是内阁中最年轻的一个人。郑浑出任了格物院的院令,张仲景执掌太医院,蔡邕出任太学院。贾诩仍为统调社长史,魏翊为宣导署长史,唐皇后的父亲唐瑁出任内事府总管。对于鬼才郭嘉,刘辩并没有让他出任朝堂官员,而是加入了炙手可热的内事府机要司,成为了刘辩的私人智囊。 对于朝堂上的另一个权臣杨彪,刘辩还是进行了拉拢,让他成为了亚相,还拜他的亲信黄琬为御史中丞。这使得杨彪等势力对此次的改制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反对的意见。至于其他朝臣对于刘辩的改制虽然有些许的抱怨,可也没有太大的反对,毕竟除了那些袁氏的党徒外,其他人手中的权利并没有改变多少,以前管什么事,现在还管什么事,只不过换了一个官名罢了。 另外,大司法院的大司法,刘辩理所当然的给了应劭,并命他重修汉律,整顿国家纲纪。 这次朝廷改制,袁氏一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偏巧刘辩做的毫无烟火,让他们也无从反对。袁隗最开始对是否反对还很犹豫,毕竟刘辩赏赐他丹书铁卷不久,袁隗并没有多少感觉刘辩是想把刀用在自己身上。直到改制后期,袁隗才幡然醒悟,刘辩是真的想对自己动手,连录尚书事的权利都被剥夺,。此时大事将定,很多党徒都被排挤出朝堂或调离紧要部门。袁隗再反对也不从下手,朝堂连支持自己一起说话的都没有几个。 这次改制后,很多人都从中看到了朝廷释放出来的一个信号,那就是朝廷要向袁氏一族动手了。 袁氏集团里的一些墙头草开始与袁氏保持距离,而一些死忠分子或是愤怒异常,或是惶惶不安。这些聚在袁隗的府中,乱哄哄的自说其话,却也商量不出什么好主意来。 有的说:“我等为大汉殚精竭虑,兢兢业业,陛下却弃我们如撇履,太傅要为我们想个办法啊!” 有的说:“天子如此,摆明是听信谗言,对我等打压、排挤。如今天子不明,朝堂昏暗,大汉社稷岌岌可危,天下百姓面临倒悬之苦,袁太傅应该带领我们拨乱反正,振兴朝纲。” 伍孚幽幽的说了一句:“袁太傅最近可听到外面流传的一些谣言?” 这些人的话袁隗全都不置可否,只是说了一些无关痛痒的安慰的话,便让他们全都散去了。刘辩突然出招让袁隗措手不及,此时他才看懂,所谓的丹书铁卷,不过是废纸一张。自己完全被唬住了。 不过袁隗也不可能就此坐以待毙,将众人遣走后,只留下了伍孚、周毖、袁遗等人,这些人都是袁氏集团的骨干,袁隗的真正亲信。 “余众皆不足信,唯有诸公乃隗之亲信。”袁隗对留下的诸人说道。 诸人都精神一振,互相看了一眼。袁隗将他们单独留下,必然是商量应对之策。如果不出所料,恐怕就是要与小皇帝做最后的摊牌了。 果不出所料,袁隗接着开口说道:“今隗将诸位留下,是有一件大事相商。”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