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12、西域与匈奴 (第1/2页)
赵充国老成持重,却不是固执己见的人,听到霍光这样问了,他也没有再多分辩,而是直接道:“匈奴已畏我兵锋,若将军者不存贪功之心,当有不败之算。” 霍光点了点头,随即便对赵充国与张安世直言:“明友请于我,言可战。” 赵充国未曾言语,张安世倒是说了一句:“明友久有封侯之心。” ——汉制,无军功不侯。 霍光沉吟片刻,看向赵充国:“翁孙可有意将军?” 拜将封侯,对谁都是莫大的诱惑,赵充也不例外,他犹豫了半晌,但是,最后,还是拒绝了霍光的提议,也不曾讳言,直接坦言:“臣以为此战不宜,恐不宜为将。” ——这就是拒绝了。 张安世挑了挑眉,心中暗暗叹服,但是,并没有吭声。 霍光也叹了一口气:“翁孙仍持原见?” 赵充国点头:“此战非宜,纵胜,亦于国无利。” 这句话说得极重,霍光不由脸色大变,看着赵充国的眼神也严厉起来,然而,赵充国却是半分不肯退让,神色恭敬却始终没有低头。 见此情形,张安世先是一惊,随后却是满心无奈。 与赵充国一样,张安世同样认为,在匈奴袭击乌桓的时候对付匈奴,对汉并无好处,倒不如借匈奴的力打压一下乌桓的势力…… 然而,同为臣属,张安世并不乐见赵充国与霍光硬顶,于是,稍作沉吟之后,张安世轻咳了一下,待霍光看向自己,才低声道:“始元元年,明友即以羌骑校尉将羌王、侯、君、长以下击益州反虏,元凤元年,复率击武都反氐,并非不可为将。” 这番话并未为赵充国开脱,但是,却转移了焦点,也是变向地为赵充国解围了。 听到张安世这样说,霍光却是连连摇头:“不可!” 尽管霍光的语气十分平淡,但是,张安世与赵充国都听得出来,霍光的态度很坚决,显然是对范明友毫无信心。 张安世挑了挑眉,直接笑道:“大将军待子婿何其苛也!” 霍光仍旧摇头:“西南夷与匈奴岂可同日而语!” ——这话也有道理! 张安世不语了。 一时之间,三人相坐无语,殿内的气氛顿时一滞。 良久,霍光终于开口:“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慎。待议!” 霍光终究是谨慎的性子,并不愿拿军国大事成全子婿封侯的雄心。 ——匈奴与西南夷终究不同…… 既然霍光仍然要再议,张安世与赵充国也就先告辞了。 出了禁门,赵充国才郑重地谢过张安世,张安世却是摇头:“非为将军,我恐中郎将此番志在必得,不若成全,以免其求胜心切。” 赵充国一怔,随即便再次行礼:“将军所谋何其深哉!” 张安世连忙回礼,随后又问赵充国:“击武都反氐,翁孙以护军都尉将兵,岂不知中郎将之心?” 赵充国摇了摇头:“护军协调诸将。”言下之意,当时的范明友还没有资格让他关注。 张安世一怔,随即哑然失笑:“翁孙啊翁孙……” 赵充国自己也跟着轻笑。 两人慢慢地向往走去,还没出掖门,就被一个人迎头撞上。 “幼公!” 赵充国在后,一把扶住张安世,随即就听到了张安世的惊呼,他这才有空看向迎面而来的那人。 “……太仆……”赵充国也是一愣。 ——真的是杜延年。 杜延年一头大汗,也伸手扶住张安世,却是顾不得谢罪,等张安世站稳了,便急道:“子孺,我稍后登门谢罪。” 见杜延年确实是一脸焦急,张安世也没有为难:“君我之间,不必言谢。”随即便拉着赵充国侧身让道,示意他速去。 杜延年口中谢过,却是一步也不停,立刻往禁中去了。 张安世与赵充国都是一怔,半晌才面面相觑,却都是满腹疑问。 ——“究竟怎么了?” 两位二千石都想不出来,最近能有什么事让杜延年焦急若此! 等到了午后,张安世与赵充国都知道原因了。 ——全长安都知道了! 椒房殿中,年少的皇后也是瞠目结舌,半晌才问面前的宦者:“当真?” 跪着一名宦者连连点头:“真!大将军有令,悬首藁街,震慑蛮夷。” 兮君这才相信了。 ——藁街,蛮夷邸所在的大道。 “可曾布闻天下?”兮君追问详情。 另一名宦者连连点头:“有!” 说着,他便将此事详细说明:“乃出使大宛、楼兰、龟兹的骏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