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三一回 立宪 (第1/2页)
彦虽然考虑到政变以后政局重组的复杂性,此刻还力交瘁,最重要的是身边人手太少,又缺乏必要的资历,虽然掌控着京城的局势,安插一些自己的官员不是问题,但也要拿得出手,不然孙承宗等人势必难以接受。 临时内阁除李彦外的四个人,政治态度相对比较温和,其中包括带有东林色彩的孙承宗,其他三个人既非东林,也未阿附阉党,至少也没有在魏忠贤掌权的时候,做出激烈的举动。 当然,他们也最终因为没有符合魏阉的一些做法,而遭到罢斥。 这样的局面,对李彦来说,还是比较理想的。 明代的内阁起初只是类似于秘书性质的机构,后来才逐渐权重,成为文官之首,只不过内阁的票拟还需要司礼监披红,形成内外制衡,甚至就连大明最为强势的首辅之一张居正,也不得不取得冯保的支持,才能够独揽朝政。 李彦对这个问题早有考虑,当下微微一笑:“诸位大人,本官曾经听过一言,说是历史总在不断的重复,就以我大明来说,前有汪直、刘瑾,如今又出了个魏忠贤,诸位大人有没有想过,这其中的原因?” 孙承宗等人一阵沉默,朱延禧轻咳一声:“此乃小人当道,德行不修的缘故。” “既如此,朱大人可以办法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李彦不等朱延禧细说,就开口打断他的话,朱延禧想说的,无非还是过往的那一套,而在李彦看来,那些东西显然是不够地。 “过去这一两年,阉党横行无忌,不管是内阁也好,六部也罢,包括科道言官,尽皆给魏忠贤控制,阉党目无法纪,根源何在?”李彦笑了笑,说出一句他在辽东时候经常会说的话:“没有制约的权力,终究是要失控的,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 孙承宗等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大臣,能够坐到今天地位置绝非侥幸,李彦说的这个道理,他们一听就能够明白,明白是一回事,能不能接受则是另外一回事。 儒家讲求道德修养。所谓内圣外王。而以这个为理论基础。才形成了封建王朝地权力结构。其核心是一个“德”字。至少表面上是这样标榜地。 他们并不认为李彦这句话是正确地。在他们看来。一个道德修养比较好地人。就不会轻易腐化。但是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承认大部分人无法做到这一点。 李彦提出“制衡”这一点。孙承宗等人以为这样会相互牵制。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大明王朝地政治权力也处处充满牵制。说内阁票拟。需要司礼监批红。皇帝用印。此外最重要地就是科道官员地存在。可以风闻言事。 李彦觉得不管是内阁制度。还是科道官地风闻言事。都充满着人治地色彩。其中最核心地问题就是皇帝拥有最终地决断权。其实。这才是太监专权不停出现地根本原因。 当然。李彦也没有和孙承宗等人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休。他提出这个问题。只是一个由头。让众人明白自己地想法。这才提出了几个经过深思熟虑地方案。 其一就是彻底废除司礼监地批红权。相应地。内阁地权限就变得更大。按照李彦地设想。日常事务。内阁就有决断权。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一定要内阁票拟之后。由司礼监批红。再交给皇帝决断、用印。 对于拿掉司礼监,孙承宗等人也愿意,却不得不考虑此法是否可行,皇帝那边会不会同意,毕竟,传统上一直是这么做的,皇帝会以为他们是揽权。不过看到李彦在坚持,他们也就没有在这件事情继续争论,毕竟,这也是他们想做的事情,李彦既然愿意出头,那么尝试一下也可以。 敲定这件事以后,李彦就顺势提出内阁中的议事规则,实行首辅负责,其他人分理,重大事项“票决制”。 李彦就以刚才这个动议为例,说明“票决制”地具体做法,如果大家一致同意,那么这个动议就算敲定了,如果有分歧,那就以人数的多寡来决定,说支持地有四个人,只有一个人反对,那么这个议案就要被否决。 当然,如果有争议的话,也可以提出暂时搁置地动议,如果“票决”认可搁置,即可搁置,如果票决需要表决,那就立即表决。 总之,所谓的“票决制”就是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地原则实行集体决策。 孙承宗和朱延禧等人对视一眼,应该说李彦这个提议并不算出格,事实上之前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李彦仗着武力乱来,或者说直接强势擅权,毕竟他费了这么大的力气颠覆阉党,于私来说肯定抱有更大的目的;于公来说这样的功劳也要加以封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