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党_第十九章 一起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章 一起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第1/2页)

    梁山泊发现了煤铁矿的事情,让郭德罡很高兴。因为徐州毕竟不是他的地盘,一面生产,一面还要提防刘洽和高承宗两人黑吃黑,这下在自己的地盘上有了资源,濮州完全可以更好地经营下去了。在这之前,按照郭德罡对中原油田的模糊记忆配备了螺旋钻头在濮州打井钻油的工人们,钻出了井盐,这让郭德罡也很是兴奋。这下,就连食盐买卖,他也可以搞一手了。

    但是对贵金属的需求,还是很让他伤脑筋。尽管对外贸易能够从新罗、倭国和吐蕃换回来大量的金银,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用去制作皇家器皿和奢侈品,要用作流通和储备,那是远远不够的。金银之所以不在市面上流通,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均田制下,依靠实物税赋的唐廷不需要过多的流通货币,而两税法的制度本性则更加愿意制造人为的通货紧缩。这个很简单,大历十四年的时候,十贯钱可以买三匹绢,而到了建中四年,十贯钱就可以买到六匹绢,由于铜钱的供应渠道把持在官府手中,而民间缺乏钱币,纳税时只能以实物来抵钱。在税额固定的情况下,为了获取更多的实物财富,朝廷自然愿意将折算时的物价压低,以此来获取利益。

    在通货紧缩可以给朝廷带来好处的情况下,朝廷自然对开采银矿没什么太大的兴趣,银矿的产量上不去,就造成银子太贵的现象。在此时,一两银子可以买三石麦子,相当于十二贯铜钱,竟是比官方的一两金子兑换七贯铜钱还要高。但毕竟日常贸易之中,小规模交易占到了大多数,这使得金银在日常流通中反倒是不占什么主要地位,而是以农家自产的粮食和布帛为主,铜钱为辅,金银就更次之了。

    在上一章,我们已经谈到,户部是接受德票来进行纳税的,要保证德票的购买力,郭德罡就必须使德票的币值和铜钱的币值相查不能够太远,否则他的德票体系就会崩溃,整个德隆也就完蛋了。为了让德票能够成为有效的支付手段,郭德罡必须控制粮食和布帛的采购,也就是说,他要利用两税法征收铜钱这一制度优势,来实现将农民手中的农产品换成自己的德票白条这一目的。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郭德罡开始用德票来采购军粮,甚至开始用德票在濮州大肆买地。为了不让自己变成众矢之的,他专门将生产建设兵团的班子拆分出来,成立了大唐德隆的第十四个子公司-大唐垦殖。这样一来,他在濮州搞的这种集体农庄,就有点变成了皇庄的意思,因为朝廷和皇家在其中占到了五成以上的股本,谁也不能说他利用官权抢夺农田。而且实际上,由于这种公有,实际上相当于没有,他的那一套东西,除了他自己,谁也搞不清楚,光那些复杂的关联交易,就足以让任何一个想要插手生产经营的人望而生畏了,因此,整个大唐垦殖,也包括大唐德隆,基本上就是郭德罡自己的地盘,没人搞得懂,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对他的监督了。

    在郭德罡的计划当中,买地只是一方面,他还开始尝试在不属于大唐垦殖的农地上进行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在濮州各县各乡设立供销社和粮站,统一进行农产品的收购和工业品的供应。自然,工农业剪刀差的手段,是一定要玩弄的,但却已是比原来的强制征收余粮,强行拉丁摊派徭役要对农民和小地主好了很多。由于之前李纳和刘洽等人在濮州的来回拉锯,再加上郭德罡在濮州期间不择手段地进行迫害,濮州的大地主基本已经被清洗光了,整个下层社会组织完全被摧毁,这就使得郭若沫按照郭德罡的计划在濮州搞的大农场计划推进得十分顺利。根据汇报,如果情况正常,到了春耕时节,濮州境内的其余四个县,也基本可以纳入生产建设兵团体系当中来了。

    但是贵金属的问题依旧困扰着郭德罡,毕竟在他的概念当中,金本位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玩意。经过数天的苦思冥想,他终于想到了山东境内是有金子的,而且就在登莱一带。于是他马上给正在莱州一带修路的李吉甫去信,要他留意金矿,一旦发现,就立刻派人保护起来,严格保密,并且要想方设法把这一块有金子的地方占下来。并且,他开始隐隐约约地觉得,自己应该控制一个港口了。

    不过,目前最要紧的问题不在港口不港口的问题之上,而在于叛乱一天不平,郭德罡就要被拴在关中一天,根本没有办法返回濮州继续自己的种田事业。并且,只有登上了节度副使或是节度使这一级别的职位以后,他才可能名副其实地成为一方诸侯,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安心地搞他的制度试验田。现在他自己的地位,只能说是一个大唐军队的总后勤官,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这个庞大帝国的中央军,准备着各种消耗,努力维持着这个帝国的财政不在这连绵不断的叛乱中崩溃。

    一方面,叛乱可以为郭德罡,为郭家带来极大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