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一起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第2/2页)
好处,大唐德隆这个畸形的庞然大物,每一天都在为郭家制造着数以万贯计的灰色收入,使得郭家隐隐已经能够cao控整个漕运沿线的国民经济。而另一方面,旷日持久的叛乱,也使得郭德罡每天都疲于奔命,累得要死要活,严重损耗着这个帝国的生命力。 就郭德罡自己而言,他宁愿去西北前线打吐蕃人,也不愿意在这种非常无聊的,为了权位的内战之中消耗自己的精力。但是这是一个家天下的时代,而不是后世民族-国家的时代,远没有什么民族大义之类的东西放在那里。为了自身的权位,为了家族的利益,这些逐鹿天下的豪强,才不会管什么胡汉的分别。比如神圣文武的德宗皇上,便还是做出了去吐蕃借兵的决定,而满怀野心,决定饮马黄河的朱滔,也从回鹘借了五千骑兵,反过来进攻自己曾经的盟友田悦。 作为一个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好青年,前世的郭德罡是满怀着爱国主义情cao的,为此他在伦敦那家二流商学院,没少和鬼子们斗气,甚至还是那里强硬派留学生社团的头目,作为一个极端的大汉族沙文主义者,他是万分看不起朝廷和朱滔的这种行为的。不过考虑到自己家郭子仪老爷子当年手下也管过不少回鹘兵,郭家和回鹘的关系又一直不错,郭德罡对回鹘人的印象还稍微好那么一点点,算是把他们当成二等民族看待。但是大唐一个有趣的地方就在于,胡人到处都是,就连郭德罡的嫡系部队当中,也不乏胡人士兵,更不用说他的整个工业体系中无数的胡人工匠,以及随军的胡人景教神父了。自然,这些人基本都在文化上汉化了,这也是郭德罡一直所强调的,要在文化上和精神上彻底征服他们。 看不起,不代表不重视。经过近八年的学习,郭德罡已经基本掌握了回鹘-突厥语以及粟特语的基本会话,现在正在一位景教僧人的教导下学习波斯语和拉丁语。由于郭子仪当年对景教传播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在他死后,大唐景教教会给他封圣,被称为圣郭子仪,郭家也成为了景教教会在大唐最大的庇护伞。而郭德罡,作为现任和未来显而易见的景教在大唐最大的庇护者,也受到了景教教会高度的重视。这位亲自指导郭德罡语言学习的僧人,便是刊刻《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僧景净。
景净乃是伊斯的儿子,他父亲伊斯在朔方军中,便是随军神父,后来甚至被赐紫衣袈裟,检校朔方节度副使。怀着传播神圣教义的理想,景净自然与郭德罡十分投契,而郭德罡对神学和哲学的某些见解,也对景净有着莫大的震撼和启发。他经常向万能的上帝感叹,自己能够遇到这位上帝赐福过的绝世天才,是上帝对他这为神奉献的一生最好的报答。另一方面,景教徒大多从事医药和手工业,这也使得在郭德罡的组织体系之中,许多这方面的人才都来自于景教教会。 作为学习语言的副产品,郭德罡开始重新翻译景教的《圣经》,以此来作为巩固自己语言学习成果的重要课余作业。当然,这种大部头不是那么容易翻译完的,于是重新翻译《圣经》,便成为了大唐景教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根据赞助人和校对人郭德罡的要求,这本经书被完全地译成了白话,以便于教义更好地为普通的士兵和百姓所接受,当然,这本经书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受到了赞助方立场和态度的影响,比如,神选之民,便变成了汉人…… 景教僧人们还保存了很多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典籍,比如《几何原本》、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之类,这些著作也被赞助人郭将军要求翻译成汉语白话。到后来,这些翻译工作以及相关的工程越来越浩大,郭德罡不得不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来主持文化教育、经书翻译、宗教经费等等一系列事务。这个机构被他称为——真理部。 “作为安西帝国的国教,景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宗教,他们的教义奉行一神论,却安排了诸多天使的位置,将其他五花八门的教派的神灵都放置进去,成为神的化身,比如,景教中有孔子大天使,还有如来大天使,更不用说什么北极紫微天使、甚至连古代汉民族信仰中的山神土地也成为了这个体系当中的一位天使……在安西帝国,景教教会还有另外一个面目,在帝国政府当中,景教教会正式的称呼是真理部……” ……《安西帝国政治制度渊源论稿》,剑桥大学出版社,陈寅恪著,伦敦,安西历1234年5月版,第122页。 【注1】绢价的记录,来自《新唐书食货志》:自初定兩稅,貨重錢輕,乃計錢而輸綾絹。既而物價愈下,所納愈多,絹匹為錢三千二百,其後一匹為錢一千六百,輸一者過二,雖賦不增舊,而民愈困矣。 【注2】招远、平度的金矿,当时都在莱州境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