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党_第二章 对不起,谢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对不起,谢谢 (第1/2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之间相互恶毒攻击的词汇其实很有限。不是攻击对方的生理,就是攻击对方的伦理。而且,最多的是集中在智力和道德两个领域。如果是在等级社会,那么还有身份这样一个大杀器。

    朔方军之所以一贯遭到朝廷猜忌,在郭子仪交权后不断被分割,打击,最终被逼叛乱,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这支军队的胡化程度,在实际上已经不亚于河北诸镇兵。安史乱后,在实际上控制大唐帝国的,信仰儒教的汉族士族地主阶层在文化上重新趋向保守,敌视外来文化的思潮已经越演越烈。但府兵和均田制的双重崩坏,使得唐廷中央的财政和军事能力大为恶化,其武力必须大量依靠“城傍”出身的胡族募兵。肃代朝之后屡次向回鹘、吐蕃借兵,以及河北藩镇的难以彻底剿平,正是这种情况的折现。

    郭德罡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问题。又或者说,他正好抓住了藩镇战乱造成某些地方传统士族地主势力破坏,乃至两税法引起的中央财政体系大变革的契机,把自己一手制造出来的德隆怪胎嵌进了大唐帝国的躯体里。现在,唐帝国的中央和地方财政体系就像蓝田人体实验室里对鸦片严重上瘾的吐蕃战俘,已经不能将自己和德隆体系分离了。

    就像现在困守黄河东西两座城池的旧朔方军一般,落后的后勤体系使得他们根本无力和可以从两千里外调运军需的朝廷部队进行对抗。不仅如此,在围困河中的一年里,郭德罡开始在德隆体系内全面推行招投标采购制度和外包制度,进一步将下游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工作发放给地方地主和商团。在天平、武宁、宣武、平卢诸镇,尤其是在郭德罡控制最直接的天平军,自耕农基本已经被消灭了,取而代之的是生产建设兵团制的流民集体农场、大唐垦殖出种子、农具和劳力,地主出地的股份制庄园和为数不多的大地主庄园。在深入村落的矿渣硬化道路、连接县城的水泥路以及州城之间的高等级道路和漕运水道支持起来的点线面粮站统购统销体制下,粮食、物资的流转远比以前来得更为迅捷。而郭德罡用人力堆出来的矿山企业,实际上使得人口的非正常死亡率增加了许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人口压力。

    在四处传播的景教教义中,努力做工是获得拯救,死后升上天堂,来世投个好胎最重要的积德手段。而德隆体制中劳动模范令人艳羡的福利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评上大唐劳动模范之后,享受所在分社协理级的待遇!这是什么概念?专属马车和车夫、一年五十贯的津贴、还有见上级不用行礼,全家免徭役……只不过,这样的名额,每个县也只有一个,而且,只有彻底的无地、无产、有家属在德军当兵的雇工,才有资格参选大唐劳模。自然,双拥模范教育是少不了的,而且有子弟从军的家庭,可以抵扣丁役,一个兵顶两个丁的徭役,这在往常是不可想象的……

    “这样我们怎么找得到人做工?”李吉甫对这个政策颇有微词。

    “雇啊……”郭德罡喝着从武夷山搞来的上等岩茶,头也不抬地说道。

    “钱粮怎么办?”

    “印啊……”

    纸币体制就是有这样的好处,只不过郭德罡很小心地把自己滥发纸币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免农业劳动力不足,引发粮食危机。好在天平、武宁、宣武诸军的辖区本来就是水网密布,在利益的驱使下,郭德罡直接印钱给各个藩镇,雇他们的部队来修筑风车提水的水闸之类的农田水利设施。当然,这是在河北淮南诸镇和郭德罡达成了生意协定之后的事情——因为不打仗了,养着这些兵实在是空费钱粮,还不如送来做苦工。而当兵的也很高兴,因为郭德罡给的薪水很高,还给发衣服,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工地上见到各种奇怪的从未见过的神奇物事,例如用粗大的绞盘和缆绳连起来,用许多奴隶转动的,有两个大牙齿的叫做“装载机”的大家伙,能够把大斗大斗的土石抓起来放进集装箱拖车里拉走,而那些拖车则在包着铁皮的木头轨道上被骡马拖着来来去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