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天下_第一零四章 鉴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零四章 鉴别 (第2/2页)

也不错,又没有做假地痕迹,最起码这是一件真古玉,有收藏价值。而后再进行识形、识纹、断代和估价,确定是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朝代的,价值如何?”

    “玉的本色是较易识别的,主要有青、白、黑、黄、绿等颜色,而人工染色与玉的色变却非常以难以识别。一些青玉、白玉制品往往带有黄斑,这些黄斑可分为玉皮色、沁色、染色三类。一种是年久风化,玉的表皮已槽朽,形成较厚的皮层,皮层往往呈深黄、暗赭等色,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玉璞之皮。另一种风化时间较短,表面仅呈膜状,常出现于玉籽上,从外面常能透出里面的玉色。一书记载:“尝见菜玉连环上俨然黄土一重,并洗不去,此土古也。”按照古人地说法,这种玉经盘摩后,颜色变化更为复杂,孔尚任在中谈及古玉沁色:“汉玉羌笛,色甘黄如柳花,为汉器无疑,全体光莹,不沾汗浆,亦无土花。”这里谈的汗浆、包浆,都是讲的玉沁色后又经盘摩而致。其实在考古发掘中很少能见到带有黄色沁色的玉器,个别玉器上的黄色斑,很可能是原来的玉皮,传世玉器上带有的黄色斑块,往往是人工染色。”

    “青白色玉料中常有局部的黑色,这是“白玉或青白玉的单晶料子之间,夹杂大量石墨所致。”这类玉材大致有几种,一为黑色墨点存于透度较高地青白玉间,人们称为芝麻斑,汉代玉器至明清玉器中都有这类玉料使用。现代仿古玉也采用这类玉料。二为局部地浅淡墨色,其色深浅不一,有浓淡变化。三是纯黑如漆,在玉中形成斑块,黑色与白色界线分明。例如辽宁清源出土的红山文化兽首三环器,材质为青玉,中部三连环,两侧各有一个向外地盖头,局部裂纹中带有黑色。黑龙江出土的金代墨玉鱼,整体呈黑色,似炭精,局部露出玉材本色。安徽巢湖出土的汉代玉佩,局部裂缝中带有黑色,这些玉器上的墨色斑,同我们能见到的带有墨斑的玉材,色斑绝不一致,应是埋藏形成的色变。”

    “很多玉器上的墨色斑是人工染成的。人工染黑的方式大致可明确为二种,一为漆染,故宫存有一件属新石器时代的玉圭,展于玉器馆内,其圭已断,仅存半段,圭表墨褐色,油亮似漆,断面处可看出,作品原为青玉,表面一层墨色,似蛋壳,圭上的颜色绝非土中沁成,而是人工所染。人工染黑的第二种方法为火烧。“水银沁之真者黑白分界处明晰如刀截。或提油,用乌木煨黑者则模糊矣。”就是说,用提油法、木屑煨黑法也可做水银沁。晚清时,宫廷失火,烧毁大量器物,被烧玉器产生的色变有白、灰、黑色。白者温度高,黑者所受温度低,其中不乏黑似焦油而表面光亮者,有的残玉白中且黑半,明显表现出玉上的色变为人工烧烤而致。”

    “很多玉器经埋藏后会出现白色色斑,意即它的出现同土壤中含的水分有关系。清代文献中说:“西土者,燥土也,南土者,温土也,燥土之斑干结,湿土之斑润溽,干结者色有瘢痕者,水坑物也。”商代玉器大量出土,其中一些玉器呈象牙白色,应是玉料本身特点及沁色相结合的产物。还有很多玉器呈鸡骨白色,玉的比重也变轻,这种现象应该是沁色所造成的。这种水沁面积较大,深浅程度不同,一些作品的局部硬度已非常低。我在安徽见到的少量汉代玉器上,看到有斑状灰白色沁,沁色分布较广,斑片不大但沁入很深,与周围的玉色形成较强的对比。故宫博物院乐寿堂存有清代制造的福海大玉海,它的玉料呈青碧色,但混有灰白色斑片,其色同一些古玉器上的沁色相仿佛,玉海内膛极大,掏出的玉料数量应很大,目前尚不见其它用此种玉料造的器皿,相信掏出之料会被用去制造仿古玉器,因而利用玉料本身特点制造仿古水沁的可能是存在的。”

    宋涛在苏姐的耐心指导下,慢慢的对古玉的认识加深,他学的很快,理解力很高。本身他的文化内涵底蕴很深,加上自己的理解,只要经过苏姐的具体点拨后,对古玩特别是玉器日益精深。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玉器行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